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下一页继续阅读!
     徐惠冷笑一声:“是吗?那你告诉我,为什么百姓宁愿相信一个来历不明的‘提灯娘娘,也不愿意相信太医院的官药?”
     柳如意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娘娘,百姓不信官药,只信夜送的药。你说那是东宫改的方子,他们会问:那为何白天不来?”
     徐惠的心中一震。
     她明白了。
     民心所向,不在于药效,而在于“被看见的慈悲”。
     百姓需要的,不仅仅是药,更是一种关怀,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而武媚娘,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能够在民间迅速崛起。
     徐惠陷入了沉思。
     她意识到,如果想要真正地赢得民心,就不能仅仅依靠官府的力量,更要借助民间的力量。
     她不能一味地打压武媚娘,而是要引导她,利用她,将她的力量转化为东宫的力量。
     “我明白了……”徐惠喃喃自语。
     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柳如意,我给你一个任务……”
     徐惠决定不破神,反而借神立制。
     她拟了一份《女医巡坊与民祠联动章程》,建议将“提灯娘娘”的传说纳入官方巡医仪式,由女官扮演“灯使”,夜行赐药。
     她要将“提灯娘娘”的形象,转化为东宫的形象,让百姓知道,真正的恩情,来自于东宫。
     然而,徐惠的计划,很快就遭到了阻力。
     御史台监察御史崔明远,上疏弹劾“东宫纵巫惑民,败坏礼法”,并引用《唐律疏议》:“诸假托鬼神,妄称灵异者,徒二年。”
     司徒长孙无忌,也在朝中附议,称“太子养而不制,恐生新患”。
     朝堂之上,一片反对之声。
     李承乾并没有为自己辩解,反而下令,让徐惠公开回应。
     徐惠临危不乱,在尚书省外设下讲坛,当众演示了一项“热显技术”。
     她拿出一张绢布,覆盖在《女医章程》上,然后用炭火微微烘烤。
     很快,绢布的背面,显现出武媚娘的原字——“光可照千步,难照一心”。
     徐惠朗声说道:“此非鬼神,乃人心显影。我们不是造神,是在还信于民。”
     百姓们闻之震动。
     他们没有想到,所谓的“提灯娘娘显灵”,竟然是一种人为的技术。
     他们更加没有想到,东宫竟然如此坦诚,愿意将真相公之于众。
     一时间,民意沸腾。
     更有数十位药婆联名上书,称“提灯娘娘虽去,灯使犹在,请许民间助医”。
     徐惠趁势推动“医助制”,允许贫户女子经过培训后,成为“巡医助手”,每月领取半俸。
     柳如意成为了首位“西市医助”。
     就职当日,她在原“灯娘祠”前焚香,却将手中的纸莲投入了火中。
     火光映照着她的脸庞,她的眼神坚定而决绝。
     “神走了,人该自己站起来了。”柳如意轻声说道。
     当夜,东宫灯政房内,徐惠正伏案整理着新近拟定的医助名册,希望能尽快将这套制度推广开来,为大唐的医疗体系添砖加瓦。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吹得窗棂轻响,她下意识地抬头望去……
     夜深,东宫灯政房内静谧异常,唯有徐惠翻动医助名册的沙沙声。
     她希望能尽快把这套制度铺开,给大唐的医疗体系添砖加瓦,争取早日实现“病有所医”的小目标。
     “吱呀.......”
     一阵微风吹过,窗棂轻响,徐惠下意识抬头望去。
     一朵崭新的纸莲,赫然插在窗棂之上,莲心之处,一截短笺若隐若现。
     徐惠心头一凛,这玩意儿,怎么看都像是“鸿门宴”的请柬!
     她起身,取下纸莲,展开那张小纸条,只见上面娟秀的字迹写着:“你借我火,照了万人。终有一日,火不归宫,也不属你。”
     好家伙,这是要搞事情啊!
     徐惠心中暗骂一句,这武媚娘,怕不是要“农村包围城市”?
     她凝视着手中的纸莲,这玩意儿烫手的很!
     毁了?
     似乎显得自己心虚。
     上报?
     又显得自己小题大做。
     罢了,先留着吧。
     徐惠最终没有选择毁掉纸莲,而是将它小心翼翼地夹入了《医助章程》初稿之中,仿佛封存着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火种。
     次日,太子李承乾阅卷,瞥见了那朵格格不入的纸莲,拿起细看,
     “火可以分,但引火的灯,必须在我手里。”李承乾轻叹一声,将医嘱名册递还给徐惠。
     风,已然在民间吹起。
     而那只掌控风向的手,依旧牢牢地掌握在宫墙之内。
     灯政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内侍压低了声音禀报道:“殿下,司农寺急报,东市的几家药铺,草药价格……”
    喜欢。
  

第46章 纸莲花开的时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