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重要发现。
34;门主!34;卢敖兴奋地展开一卷泛黄的竹简,34;我们在《燕春秋》中发现一条对话,燕侯提及周初时期,燕地曾有一位神秘水官,名叫陶丘子。此人记载奉大禹之遗命,曾在易水建有39;观水台39;,观察黄河入海方向变化!34;
阿漓眉头一挑:34;易水?黄河?二者相距甚远,何来关联?34;
正在此时,子彻的走访队也带回消息:34;民间传说,燕地昔日有39;海门水府39;,位于今日渤海之滨。老渔民相传,潮退时偶见古老石阶延伸入海,谓之39;禹王阶39;。34;
两条线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李明衍心中激起涟漪。第三日,邓起的勘察队也回来了,他带回一块奇特的石板,上面刻着古老的水文符号。
34;门主,此石出自易水入海处附近的渔村,村中老者言,此乃39;导水石39;,上刻水脉走向。34;邓起递上石板,神情肃穆。
李明衍仔细研究石板上的符号,逐渐眼前一亮:34;你们可知这些符号代表什么?34;他指向石板中央的几道曲线,34;这是黄河水脉!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众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李明衍解释道:34;黄河在历史上改道,此图显示的,正是改道前黄河与易水汇流后共同入海的情景!34;
34;黄河曾与易水汇流?34;彭越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34;那岂不是说,黄河的入海口曾在燕国境内?34;
34;正是如此!34;李明衍站起身,声音因激动而略微颤抖,34;今日的黄河入海口在齐国境内,但在周初之时,确在易水与渤海交汇处!禹工遗迹,当在古河口无疑!34;
众人恍然大悟,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李明衍挥手示意安静:34;备马准备,明日启程前往易水出海口!34;
片刻后,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武将大步走入。他约莫三十出头,身着燕国特有的窄袖皮甲,腰悬长剑,步履沉稳有力。
34;秦勇奉太子之命前来协助李先生。34;他拱手见礼,声音洪亮。
李明衍不动声色,微微一笑:34;秦将军特来相助,甚是感激。我等明日启程前往易水出海口,寻访古迹,将军可随行指导。34;
秦勇爽快应允:34;易水流域乃我父亲镇守之地,地形水势,无不熟悉。李先生但有差遣,秦某必当竭力相助。34;
次日黎明,一行二十余人踏上寻访禹工遗迹的征程。队伍由李明衍领头,众人方士各司其职。在秦勇的护送下,前往易水入海口探访。一路上,秦勇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行军扎营井然有序,对下属要求严苛却不失公正,显然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一路向东,穿过茂密的森林,跨过蜿蜒的溪流,队伍逐渐接近渤海之滨。这一带地势低洼,泥沼遍布,行进异常艰难。
34;前方就是古河道遗迹了。34;李明衍指向远处一道宽阔的沟壑,34;此处在周初确为黄河故道,如今只剩下这道痕迹。34;
众人顺着秦勇所指望去,只见一条宽约百步的荒芜沟壑蜿蜒向东,两侧堤岸依稀可辨,却早已无水流经。沟底长满茂密的芦苇,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响,宛如远古的低语。
李明衍下马仔细观察地形,不时用手中木杖探测土质。他沿着古河道边缘缓步前行,眼神专注,仿佛在解读大地留下的密码。
34;这里的泥土中含有大量河砂和贝壳碎片,证明此地确实曾是河口。34;李明衍拿起一把土壤,在指间揉搓,34;而这种贝壳的种类,属于咸水与淡水交界处的生物,进一步证实了古河口的位置。34;
邓起好奇地问:34;门主,既然河道改变,禹工遗迹是否也已毁坏?34;
李明衍摇头:34;禹王智慧超群,必然考虑到河道变迁的可能。他留下的遗迹,多建于坚固山体或高地,不易为水所毁。34;
喜欢。
第152章 寻迹古河口(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