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减。”
原本以为天子会失望透顶,谁料刘辩只是呵呵一笑,道:
“陪朕好好看看你的田。”
“喏。”
韩暨跟上刘辩的脚步,在田埂上走着,刘辩时不时的停下脚步捧起一株稻穗查看。
韩暨在旁边解释:“在南方种植水稻,普遍亩产三石,更有甚者能达到四石,几乎是小麦的两倍。但臣在此耕种,水给足了,养料不曾缺,可却连一石的收成都没有。不仅成熟过程较长,而且长势不喜人。”
刘辩点头表示理解,说道:“土地、光照、水质、气候、温度等都有区别,若只是一味的寻求南方之法,种不出好的稻米朕有所预料。”
天子的意思韩暨只听懂了一半,躬着身等天子继续指导。
刘辩停下脚步回身,询问道:
“有没有一些株长得健壮些?”
“这倒是有,不过不多。”
“所以你该往这方面努努力,有句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若你能让一整片田都达到那几株的产量,岂不是就研究成功了?”
“这……可水稻它……”
“水稻亦要繁衍,万物皆有规律。卿多观察,迟早有一天能培育出适宜北方环境的稻种。而且你收获时间也晚了,南方这个时间还暖和着,你看洛阳每天早上还要多添件衣裳出门,稻子能长好吗?”
韩暨受到提点,追问道:“陛下的意思是……臣应该将时间提前些?”
“没错。”
“臣明白了,不过臣还有一事不解。”
“说。”
韩暨挠着头,奇怪道:“在陛下的操持下,各州郡的粮食够吃,甚至还有富裕,为何陛下对水稻有着这么深的执念?”
刘辩知道迟早有人不解,叹了口气,找个地方准备落座。
韩暨眼疾手快的上前帮忙铺件衣服,刘辩坐下后,望着金黄的稻穗,问道:
“现在的粮食是够吃,可卿有没有想过现在大汉才多少人?鼎盛时又有多少人?”
“这……”
连年的战乱让大汉蒸发了一两千万人口。
刘辩又继续问道:“卿认为朕治理国家,治理的如何?”
韩暨严肃的拱手道:“陛下乃是千古圣君。”
刘辩呵呵一笑,“那卿认为多少年能恢复鼎盛之数?”
“臣以为至多一代人,十年便可。”
“十年之后,百姓吃什么?”
韩暨哑口无言,现有的田地是有富余没错,但人数上去后就捉襟见肘,还能不能攒住粮食就不好说了。
不打仗还好,一打仗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见他无言以对,刘辩再次追问:“你说十年后便能增加一两千万人,若再过个十年呢?若过一百年呢?若大汉有一万万人,有十万万人又当如何?”
韩暨好半晌才找回自己的声音,艰难的说道:“那怕是……所见之处连树皮都吃光了。”
他不敢想象一万万人是多少人。
十万万人更是天文数字。
比蝗虫还要恐怖。
光想想,他就被数字压到喘不过气。
刘辩沉声道:“十年朕能等,五十年朕亦能等。因为卿在做的事,若是成了,足够朕顶着压力破例封你做国公,为你单独修庙享受世代祭祀都不为过。”
喜欢。
第462章 五十年朕亦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