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80章 平城易名大同府,旧部放归辅新政[2/2页]

选英雄改变历史?等等,我先逝逝 久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来的绸缎车与大同出发的皮毛队交错而过,镖师们用胡汉双语互道平安。
     他对刘勔道:“把拓跋晃和长孙观的名字,写进大同府的职官册里。”
     夜风掠过城楼,带着新麦的清香。
     远处的学堂传来孩童的诵读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的汉韵里,混着鲜卑语的跟读,在星空下漫开,像一首无字的史诗。
     城楼下的石碑上,新刻的《大同赋》正被月光照亮,其中 “胡汉一家,共此太平” 的句子,恰是这片土地新生的注脚。
     翌日,连接济南与平城的驰道便传来捷报。最后一段栈道在暴雨前贯通,栈道的护栏上,南朝工匠雕刻的祥云纹与鲜卑工匠凿的狼头纹交替出现,在晨光中宛如一条融合的纽带。
     “将军,第一队商队已从济南出发!” 沈攸之的重剑挑着封密信,信上的朱砂标记显示,车队载着蜀锦、瓷器,还有三十个精通桑蚕术的江南农妇,“济南太守说,沿线驿站都备了双语通事,胡汉商客一路平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辛弃疾展开舆图,指尖沿驰道划过济南、泰安、大同,最后落在云中的位置。
     这条补给线像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将南方的物资与北方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输送,标注 “已通” 的驿站旁,刘勔用朱笔添了新注:“每站存粮百石,铁械五十件,可支飞虎军一月之用度。”
     州衙的议事厅里,拓跋晃正与南朝官吏争论税法。
     这位前北魏太子的案上摊着两卷书:《北魏税法》与《南朝均田令》,他用鲜卑文在页边批注:“丁女授田二十亩,可仿汉制减租,胡俗多畜牧,当折银代缴。”
     长孙观的银须扫过户籍册,忽然拍案道:“某查得,城中尚有三百户鲜卑牧民无地可种,可将城北的荒田分给他们,按‘牛二丁一的比例授田 —— 这是道武帝当年用过的法子,结合南朝的‘休耕制,定能两全。”
     辛弃疾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史记》中 “萧规曹随” 的典故。他从袖中取出两份任命状,一份封拓跋晃为 “大同府劝农使”,另一份授长孙观 “儒学祭酒”,朱印盖在文书的瞬间,窗外传来信使的欢呼:“沃野镇守将献城归降,愿送子弟入大同学堂!”
     消息传到西营时,宗爱的宦官旧部正与飞虎军一同修缮粮仓。
     鲜卑兵卒用胡语喊着号子,将北魏官仓的旧粮倒入新修的砖窖,南朝士兵则用汉话回应,节奏竟渐渐合拍。
     当薛安都宣布 “归降者皆编入守城军,同饷同袍” 时,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鲜卑百夫长突然摘下狼头盔:“某愿带部众去种田!”
     秋收后的田野里,景象更是新奇。
     鲜卑牧民用南朝的曲辕犁犁地,汉家农妇教胡女缫丝,田埂上的界碑已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刻着 “同耕共享” 的木牌。
     有个鲜卑老汉摸着新分到的犁铧,忽然对身边的南朝农人道:“到去年,俺们还与你们互不来往;今年,却要学你们种粮 —— 这世道,真是变了。”
     入夜的大同城,灯火比往日亮了三成。
     酒肆里,胡商与汉贾猜拳行令,用的是新订的 “大同酒令”,既含《诗经》名句,也有鲜卑谚语。
     最热闹的要数学堂,长孙观正给胡汉孩童讲《论语》,拓跋晃则在偏殿教鲜卑文,琅琅书声与远处传来的锻铁声交织,织成一片安宁的夜曲。
     辛弃疾站在大同铁坊的熔炉前,看着工匠们将最后一批北魏铁甲熔铸成 “大同” 字样的鼎。
     铁水在砂型里流动,像一条金色的河流,将胡汉的过往与未来熔铸在一起。
     他忽然对刘勔道:“驰道通了,人心也要通。明日起,开‘胡汉学堂,教百姓互学语言,互晓习俗。”
     月光爬上城楼时,南北驰道贯通后的第一支商队终于抵达大同。
     领头的济南商人捧着丝绸样品,与鲜卑皮毛商讨价还价,两人的手指同时点在算盘的 “大同” 商号上,算珠碰撞的脆响里,仿佛能听见这片土地重获新生的脉动。。。
    喜欢。
  

第280章 平城易名大同府,旧部放归辅新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