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咳,就得配点温性的药,比如杏仁、款冬花,中和一下它的凉性。”
小满往前凑了凑:“掌柜的,您给讲讲上次张大户孙子的病例呗?我还记得那孩子咳得直打颤,脸都憋紫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提到这个,洛风的神色沉了沉:“那是去年冬天的事。张大户的小孙子叫小石头,刚三岁,先是受了风寒,咳嗽了两天,家里给喂了姜汤,没见好,反而咳得更厉害了。后来开始发烧,咳出来的痰是黄绿色的,稠得像胶水,晚上咳得没法睡,小脸憋得青紫,眼睛底下挂着俩黑圈,像只受惊的小猫。”
秦慕伊端着刚温好的药汤过来,接口道:“我去看的时候,那孩子嗓子都哑了,哭的时候发不出声,只能张着嘴喘气,手心脚心烫得像揣了个小炭炉。我摸了摸他的脉,脉跳得又快又浮,舌尖红得像涂了胭脂,舌苔黄腻,这是典型的肺热壅盛,肺燥津伤。”
“当时情况挺急的。”洛风接过话头,“孩子太小,经不起折腾,我开的方子是川贝母三钱,配知母、贝母、麦冬、杏仁各两钱,加了点生甘草调和。又让慕伊用川贝母碾成粉,配上雪梨、蜂蜜蒸了,每天给孩子吃两次。”他拿起一颗川贝,“这川贝在方子里是君药,负责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知母能增强清热的力道,还能滋阴;麦冬润肺生津,对付嗓子干哑最管用;杏仁降气止咳,让痰能顺顺利利咳出来;甘草调和诸药,还能护着点脾胃。”
洛羽记得这事,插嘴道:“我还记得那几天爹天天去张家看小石头,每次回来都要调方子。第三天的时候,小石头的痰就没那么稠了,能咳出些稀痰来,烧也退了些。”
“对。”洛风点头,“第三天去看,孩子的舌苔没那么黄了,舌尖的红也淡了点,就是还是咳,嗓子里呼噜呼噜的,像有只小蛤蟆在叫。我把知母减了一钱,加了桔梗,桔梗能宣肺利咽,让痰更容易上来。第五天再去,孩子已经能笑了,虽然还咳嗽,但声音清亮了,痰变成白色的稀痰,晚上能睡安稳觉了。”
秦慕伊笑着补充:“最后巩固了三天,用川贝配百合、玉竹炖了汤,给孩子补补肺气。等第七天,小石头就能跑着来医馆,手里还攥着颗糖,非要塞给我呢。”
伙计们听得入了迷,王贵叹道:“还是掌柜的厉害,这么凶险的咳嗽,七天就治好了。”
“不是我厉害,是川贝这味药对症。”洛风摆摆手,拿起一颗川贝,对着晨光看,“你们瞧,这药材看着不起眼,却藏着天地的灵气。高山雪水滋养,松针腐土培育,才能长出这么好的川贝。咱们当大夫的,就得像这川贝一样,既能清热,又能润燥,知道什么时候该猛药去疴,什么时候该润物无声。”
说话间,医馆的门被推开,进来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焦急地喊:“洛大夫,您给看看,我家孩子咳了好几天了,嗓子都咳哑了!”
洛风放下手里的川贝,快步迎上去:“别急,先坐下,我看看。”他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舌苔,听诊时眉头微蹙,片刻后舒展开来,对妇人说:“是肺热咳嗽,问题不大。我给开个方子,再给你些川贝母,回去按我说的法子蒸雪梨,三天就能见好。”
秦慕伊已经开始抓药,洛羽在一旁帮忙碾川贝,药碾子转得咯吱响,细碎的药粉从碾槽里漏出来,带着股清苦的香气。伙计们各司其职,有的烧水,有的记账,有的给妇人讲注意事项,天井里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摊开的川贝上,像给那些小小的药材镀上了层金边。
洛风看着这一切,眼里露出笑意。他拿起一颗川贝,放在鼻尖轻嗅,那清苦的香气里,仿佛藏着高山的松涛,雪线的寒气,还有无数个被治愈的笑容。济世医馆的药香混着川贝的气息,从朱漆木门里飘出去,落在朱雀街的青石板上,像撒下了一把能安抚病痛的种子。
洛羽碾完药粉,抬头看见父亲正对着川贝出神,忍不住问:“爹,等开春了,我能跟着药农去采川贝吗?”
洛风回头看他,眼里的笑意更深了:“想去就去。不过记住,采的时候要给川贝留着根须,让它明年还能再长出来。咱们当大夫的,既要懂药,更要惜药,这天地间的草木,都是救人的恩物啊。”
阳光穿过天井,照在父子俩身上,也照亮了药篓里那些安静躺着的川贝母,它们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无数双洞察病痛的眼睛,默默守护着朱雀街的四季安康。
喜欢。
第757章 穿越之济世医馆讲川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