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拖到呼吸困难才肯求医,那时病情已经加重了许多。”
“我给他开的方子是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玉竹三钱、百合三钱,再加少许冰糖调味。”洛风回忆道,“为了让他信服,我特意在医馆煎药时让他看着,讲解沙参的药性。告诉他《本草纲目》里早有记载,沙参‘清肺火,治久咳肺痿,并非寻常野草。他半信半疑地喝了三天药,咳嗽果然减轻了,后来还特意送来牌匾感谢我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竹好奇地问:“那其他人呢?都愿意喝沙参汤吗?”
“一开始也有顾虑,”秦慕伊笑着说,“我们就想了个法子,在医馆门口支起大锅,每天免费熬制沙参雪梨汤,让大家先尝效果。清甜的雪梨中和了沙参的药味,喝起来润喉解渴,镇上的人尝过之后都主动来求药了。你们洛先生还教大家辨识沙参的形状,让青壮年自己进山采挖,既解决了药材短缺的问题,又让大家了解了这味药。”
洛风蹲下身,指着沙参的根系道:“你们看,沙参的根深入地下,能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这正是它能滋阴润燥的原因。那年秋天特别旱,其他草木都蔫了,唯独沙参还能保持生机,因为它的根能扎到三尺深的地方汲取水分。就像做人一样,根基深厚才能经得住考验。”
“有天夜里下了场小雨,”秦慕伊继续说道,“后山的沙参吸足了水分,叶片都舒展开来,我们趁机组织村民大规模采挖。大家带着锄头、药篓进山,孩子们负责辨认植株,大人负责挖掘,妇女们则在山下分拣清洗。那天采回来的沙参堆了半院子,连夜切片晾晒,整个医馆都飘着沙参的清甜味。”
洛风望着药圃里的沙参,语气带着欣慰:“最让人感动的是,有个叫石头的哑童,父母都因疫病去世了,他自己也咳得厉害。我们给他治病时,他总是默默帮我们晾晒药材。等他病好后,每天天不亮就进山采沙参,用布包着送到医馆,虽然说不出话,但每次放下药材都会给我们鞠个躬。”
“后来疫情控制住了吗?”阿竹追问。
“当然。”秦慕伊的眼中闪着光,“靠着沙参为主的方子,半个月后镇上的疫病就得到了控制。咳嗽的人少了,痰中带血的症状消失了,大家脸上又有了笑容。为了感谢沙参的救命之恩,镇上的人在进山的路口种了一片沙参,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沙参救民,草木有情。”
洛风拿起一片晒干的沙参饮片,对着阳光细细观察:“沙参的功效远不止润肺止咳。它的多糖成分能提高免疫力,皂苷能保护胃黏膜,黄酮类物质能抗氧化。现在医馆里的很多方子都少不了它,比如治疗慢性胃炎的‘沙参麦冬汤,调理支气管炎的‘沙参贝母散,甚至女士们常用的滋阴养颜方里,也会加少量沙参。”
他转向伙计们,语重心长地说:“学医要懂得变通,不能只认名贵药材。沙参虽不贵重,但在关键时刻能救人性命;就像做人不能只看外表,内心的善良和坚韧才是最可贵的。那年的疫病让大家明白,最好的药材可能就长在山野间,最朴实的道理往往最管用。”
秦慕伊笑着拍了拍手:“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中午我用沙参、玉竹、百合炖雪梨,让大家尝尝这滋阴润燥的滋味。记得把今天学的内容记下来,下次我可要考你们沙参的特征和功效。”
伙计们笑着散去,阿竹边走边问长青:“师母炖的雪梨一定很好吃吧?我还从没吃过加沙参的甜品呢。”长青笑着点头:“不仅好吃,还能润嗓子,你不是总说秋天嗓子干吗?正好补补。”
洛风看着他们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药圃里的沙参。晨露滴落,在叶片上滚出晶莹的光,淡紫色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用平凡草木创造奇迹的往事。秦慕伊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刚沏好的沙参茶:“尝尝?今年的新货,比去年的更清甜些。”
洛风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带着清润的药香滑入喉咙,瞬间驱散了初秋的燥意。他望着满园的草木,轻声道:“草木无言,却能济世;医者有心,方能救人。这大概就是咱们济世医馆的真谛吧。”
阳光越升越高,照在沙参的叶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药圃里的沙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淡紫色的小花像一个个小铃铛,仿佛在吟唱着关于生命、希望与仁心的歌谣。石桌上的沙参饮片泛着半透明的光泽,静静等待着下一次被唤醒,继续书写它们在济世医馆的传奇。
喜欢。
第734章 穿越之济世医馆草木经:沙参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