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把卡尺放下,摇摇头:“我干了三十年机加工,从没见过这么苛刻的精度要求。”
“张师傅,相信我。”沈良走到他身边,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这个结晶器的冷却水道,哪怕偏差一毫米,整个连铸过程都会出问题。”
张建国盯着沈良看了几秒,最终点点头:“行,我听你的。”
他重新调整机床参数,手上的动作愈发谨慎。
沈良心里暗自松了口气。这些老师傅的技术功底确实扎实,只要说服了他们,执行力绝对没问题。
另一边,李明华正在加工连铸机的牵引辊。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需要极高的表面光洁度。
“小李,进展怎么样?”沈良走过去问道。
“还算顺利,就是这个表面处理有点棘手。”李明华停下机床,用手电筒照着工件表面,“按照图纸要求,表面粗糙度要达到Ra1.6,我们现在的设备能力有限。”
沈良仔细检查了一下工件。表面确实不够光滑,但已经比预期的要好了。
“先这样,回头我们用砂纸手工打磨。”
“手工打磨?”李明华有些惊讶。
“没错,虽然原始,但效果不会差。”沈良拍拍他的肩膀,“咱们现在缺的是设备,不是技术。”
就在这时,陈志华从电气控制台那边急匆匆走过来。
“沈组长,出问题了!”
沈良心头一紧:“什么问题?”
“电机功率不够。”陈志华拿着计算纸,满脸焦急,“按照设计参数,牵引系统需要15千瓦的电机,但我们现在只有10千瓦的。”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牵引力不足,钢坯就拉不动,整个连铸过程就会失败。
沈良快速思考着解决方案。在后世,这种问题很容易解决,换个大功率电机就行了。但在1980年,想找到合适的电机谈何容易。
“能不能用两台10千瓦的电机并联?”他试探性地问道。
陈志华摇头:“技术上可行,但控制系统会变得复杂很多。而且同步问题也不好解决。”
沈良陷入沉思。时间紧迫,重新采购电机肯定来不及了。
“等等。”他忽然想到一个办法,“我们能不能降低牵引速度?”
“降低速度?”陈志华愣了一下。
“对,把牵引速度从每分钟0.8米降到0.6米。这样所需的功率就能降下来。”
陈志华在纸上快速计算了一下:“理论上可行,但这样会影响生产效率。”
“先保证能运行起来,效率问题以后再优化。”沈良当机立断。
陈志华点点头,立刻回去修改控制程序。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大家连午饭都没顾上吃。
王德富跑过来汇报:“沈组长,结晶器的水冷系统安装好了,您去看看?”
沈良跟着王德富来到连铸机主体旁边。一个巨大的钢铁框架已经初具雏形,各种管道、阀门错综复杂地布置在上面。
“这个冷却水的流量控制怎么样?”
“我按照图纸要求,每个冷却回路都装了流量计。”王德富指着几个仪表,“但是压力有点不够,可能需要加个增压泵。”
又是一个新问题。沈良感觉头都大了。
搞工程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又冒出新问题。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更是处处掣肘。
“增压泵有现成的吗?”
“库房里有一台旧的,但不知道还能不能用。”
“先拿过来试试。”
王德富立刻安排人去库房搬设备。
沈良环视整个车间,所有人都在埋头苦干。尽管困难重重,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坚定。
这种氛围让他想起了后世那些创业公司,同样的激情,同样的拼劲。
只不过,他们现在要攻克的,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短板。
“沈组长!”李明华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牵引辊加工完成了!”
沈良赶紧走过去查看。
李明华手里捧着一根精致的钢辊,表面光滑如镜,尺寸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怎么这么快?”
李明华咧嘴一笑:“我找了几个师傅帮忙,大家轮流上阵,不停机作业。”
沈良接过钢辊,仔细检查了一遍。无论是尺寸精度还是表面质量,都堪称完美。
“干得漂亮!”他由衷地夸赞道。
这时候,张建国也完成了结晶器的加工。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铜制容器,实际上是整个连铸系统技术含量最高的部件。
沈良拿着游标卡尺,逐一测量每个关键尺寸。
壁厚:8.2毫米,误差0.1毫米。
内腔尺寸:150×150毫米,误差不超过0.05毫米。
冷却水道:直径8毫米,分布均匀。
所有参数都在公差范围内!
“张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沈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张建国擦了擦汗,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是我这辈子加工过精度要求最高的工件,也算是长见识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这时,陈志华从控制台那边大喊:“电气系统调试完成!可以通电试验了!”
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围了过来。
沈良走到控制台前,看着密密麻麻的按钮和指示灯,心跳不禁加快了几分。
这一刻即将见证历史——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连铸机验证样机即将启动。
“大家做好准备,我要开始通电了。”沈良的声音有些颤抖。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车间里安静得能听到针落地的声音。
沈良伸出手,按下了主电源开关。电源开关合上的瞬间,控制台上的指示灯一盏盏亮起。
绿色、红色、黄色,各种颜色的光点闪烁着,像是夜空中的繁星。
&nb
第377章 温度下降正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