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那好。”老马拍板,“今天先把方案细化,明天开始准备材料。赵师傅,你也配合一下。”
赵大山勉强点了点头。
沈良心里暗暗松了口气。第一关算是过了。
散会后,张小军兴奋地跑到沈良身边:“沈工,我太佩服您了!刚才那些理论,说得太棒了!”
“别急着佩服。”沈良笑了笑,“等改造成功了再说。”
“一定能成功的!”张小军满脸崇拜,“沈工,您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的?”
沈良想了想:“你去把3号炉的所有技术资料找来,包括历年的维修记录。越详细越好。”
“没问题!”张小军一溜烟跑了。
王德昌走过来,压低声音:“小沈,你有把握吗?”
沈良看了看周围,确认没人注意,才小声说道:“八成把握。”
“才八成?”王德昌有些担心。
“技术改造哪有百分百的把握?”沈良苦笑,“但不试试,永远不知道结果。”
就在这时,车间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小沈!”
沈良转头一看,竟然是昨天见过的那个神秘老工程师——钱老。
今天的钱老穿着一身工作服,看起来比昨天随和多了。
“钱老,您怎么来了?”沈良有些意外。
钱老走过来,看了看黑板上的图:“听说你要改造3号炉?”
“是的。”
“有意思。”钱老仔细研究着图纸,“分段控温,这个思路不错。但是......”
钱老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这种控制逻辑,你从哪里学来的?”
沈良心中一紧。钱老显然是内行,一眼就看出了关键问题。
“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沈良尽量保持镇定。
“自己琢磨?”钱老盯着沈良的眼睛,“小伙子,这种控制理论可不是随便琢磨就能想出来的。”
车间里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赵大山等人都停下手头的活,竖起耳朵听。
沈良知道,这是一个关键时刻。钱老的怀疑如果传出去,自己的麻烦就大了。
“钱老,您说得对。”沈良坦诚地说,“这些理论确实不是我原创的。我是从一些国外的技术资料上看到的。”
“国外资料?”钱老挑了挑眉毛,“什么资料?”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去年我在省图书馆查资料时,看到了一些外文期刊。虽然看不太懂,但其中的一些图表和公式给了我启发。”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80年代初,国外的技术期刊确实会流入国内的大型图书馆。
钱老点了点头:“原来如此。不过,看懂外文期刊可不容易。你的英语水平不错啊。”
“只是略懂一些。”沈良谦虚地说。
钱老又看了看图纸,突然问道:“那你觉得,这个方案的最大难点在哪里?”
沈良思考了一下:“控制精度。分段控温要求每个温度点的误差不能超过5度,这对传感器和控制电路都是很大的挑战。”
“不错。”钱老满意地点头,“还有呢?”
“响应速度。三段控制需要协调配合,任何一段反应慢了,都会影响整体效果。”
钱老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看来你想得很周全。不过,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沈良指着炉子:“传感器的问题,我准备用热电偶串联的方法来提高精度。至于响应速度,可以通过调整继电器的动作时间来优化。”
钱老听完,沉默了好一会儿。车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炉子的运转声。
最后,钱老缓缓开口:“小沈,你这个方案......”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钱老的判断。
“很有创新性。”钱老的话让大家松了口气,“如果能成功实施,确实能大幅提高炉子的效率。”
赵大山不服气地嘀咕:“理论归理论,实际操作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钱老听见了,转向赵大山:“老赵,你在这炉子前干了多少年了?”
“十八年。”赵大山挺起胸膛。
“那你应该比谁都清楚,这台炉子的问题在哪里。”钱老语重心长,“温度不均匀,热效率低,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多少年?现在有人提出解决方案,为什么不试试?”
赵大山被说得哑口无言。
钱老又转向沈良:“不过,小沈,理论再好,也要经得起实践检验。你有信心吗?”
“有。”沈良坚定地回答。
“好。”钱老拍了拍沈良的肩膀,“那我就等着看你的成果了。”
说完,钱老转身就要走。走到门口时,又回过头:“对了,小沈,改造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技术难题,可以来找我。”
“钱老,您......”沈良有些意外。
“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希望看到咱们国家的工业技术能有所进步。”钱老笑了笑,“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这是好事。”
钱老走后,车间里的气氛明显轻松了很多。连赵大山的脸色也缓和了不少。
张小军兴奋地跑回来:“沈工,资料找到了!3号炉从1965年投产到现在,所有的技术档案都在这里!”
沈良接过厚厚的档案袋,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有了这些详细资料,改造的成功率又提高了几分。
“好,今天就到这里。”沈良对大家说道,“明天我们开始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
工人们陆续散去,车间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节奏。
喜欢。
第371章 成功率又提高了几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