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城的营造工地上,安国公张大山那颠覆时代的“控烟三策”,如同为这座未来的工业新城提前戴上了一个巨大而有效的“口罩”,从源头上扼住了那头名为“大气污染”的猛兽的咽喉。
然而,张大山深知,百工之业对天地的侵蚀,远不止于无形的烟尘。那些有形的、被视为“废物”和“垃圾”的固体残渣,若是处置不当,同样会像慢性的毒药一般,慢慢侵蚀土地的生机,污染地下的水源,最终留下难以挽回的创伤。
黑水镇外,那几座由炉渣、煤灰、矿渣堆积而成的、寸草不生的巨大“黑山”,以及山脚下那片被渗滤出的、五颜六色的毒水浸泡得散发出阵阵恶臭的土地,便是最触目惊心的例证。
“五行之道,火能生土。”
在一片新规划出的、地势相对低洼且远离水源的区域,张大山指着眼前这片即将成为清溪城“废弃物处理中心”的土地,对他麾下的学子和工匠们继续阐述着他的“格物风水”之道。
“高炉燃烧,百工锻造,所余之炉渣、煤灰、粉尘,其性燥烈,其形顽固,在黑水镇,它们是被随意丢弃的‘废土,是污秽土地、人人避之不及的‘毒物。”
“然,在我看来,”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此等‘火生之土,若能善用其法,辨其性,控其形,便能化腐朽为神奇,使其重归于‘有用之土,甚至……成为比寻常泥土更为珍贵的‘宝贝!”
“这,便是我清溪城的……循环之道!”
他的这番理论,再次让众人感到新奇不已。
在他们的认知里,那些从炉子里掏出来的、黑乎乎、硬邦邦的渣滓,除了扔掉,还能有什么用?
安国公这次,又要拿出什么“点石成金”的神仙手段来?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张大山开始详细地阐述他那套同样远超这个时代的、关于“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宏伟规划。
第一步:分类收集,从源分离。
“万物之治,始于分类。”
张大山下达的第一道指令,便是在整个清溪城,推行一套极其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
他让柱子带领木工坊的工匠们,制作了数千个大小不一的、涂有不同颜色标记的木制垃圾箱。
绿色的,用来收集厨余、落叶、人畜粪便等可以腐熟的“生气之物”。
黑色的,用来收集炉渣、煤灰、碎砖烂瓦等不可腐熟的“无气之物”。
黄色的,则专门用来收集那些破碎的陶器、废弃的金属零件、以及撕碎的旧布料等可以“回收再造”之物。
这些垃圾箱,将被安放在清溪城未来每一户民居的门口,每一个作坊的角落,每一条街道的旁边。
并且,营造总署还专门成立了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环卫队”,负责每日定时、定点地,将这些分类好的垃圾,运送到各自指定的处理区域。
“凡民居工坊,若有混投乱弃者,初次警告,再次罚款,三次以上,则削减其在城中享有的各项便利。此为铁律,任何人不得违背!”
这项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吹毛求疵”、“多此一举”的规定,却在张大山的强力推行下,成为了清溪城未来城市管理的第一块基石。
第二步:有机堆肥,地力归田。
所有被收集到绿色垃圾箱里的“生气之物”,它们的最终归宿,便是位于城郊农垦区边缘的、那几个规模比张家自用的大了数十倍的……巨型堆肥坑。
张大山将自己早已摸索成熟的堆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农学司的学子和负责管理此地的老农。
他教他们如何将厨余、落叶、粪便
第598章 废土为“土”,循环之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