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肺叶,能将那‘火所生之毒烟过滤、吸收、沉降,化解于无形。”
“火能生土,土能藏金。”他又指向“百工区”内另一片独立的区域。“所有炉渣、煤灰等废弃之物,其性属‘土。不可随意倾倒,污秽土地。当设专门的‘填埋场,层层覆土,使其与天地隔绝。其中可用之材,则可如我之前所言,‘变废为宝,制成砖坯,此乃‘土中生金之道也。”
“金能生水,水能克火。”他的手指最终落在了那条贯穿了整个城镇规划的蜿蜒溪流之上。“所有工坊、民居所出之废水浊流,其性属‘水,亦是‘污秽之源。绝不可直入河道,遗祸下游。当效仿自然,筑多级塘堰,以沙石为‘金,层层过滤。再引其流入大片沼泽湿地,种上那些喜水的芦苇、菖蒲,以‘木之根系,吸其污浊。如此一级级净化下来,待其重归清澈,方能汇入清溪,奔流入河。此乃‘以金生水,以水养木,木净水源的和谐之道。”
这番充满了东方哲学智慧,却又暗含着现代生态工程学原理的惊天之论,让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是张小山,还是那些自诩为“格物精英”的学子们,都听得是如痴如醉,目瞪口呆。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那看似玄之又玄的“五行风水”,竟然还能与他们所学的“格物之学”,进行如此完美的、令人震撼的结合!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营造之术了,这简直就是一门关于如何让“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大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安国公张大山这套近乎于“道”的、充满了远见卓识的理论指导下,清溪城的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它没有像黑水镇那样,在一开始就追求高炉的点火与钢铁的产量。它的第一期工程,耗费了最多人力和物力的,竟然是——植树,与治水。
数十万株树苗被从各地运来,栽种在那片广阔的“涵养区”里。数条巨大的、包含了沉淀池、沙滤池、曝气池、以及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系统”,如同城市的肾脏一般,被精心修筑在了“百工区”的下游。所有入驻的工坊都被严格要求,必须先将自家的排污管道接入这套净化系统,方可开工生产。
这一切,在那些习惯了“效率至上”的官员和商贾们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本末倒置”和“巨大浪费”。
“安国公这是在做什么?种树?养鱼?他到底是来建工坊的,还是来修皇家园林的?”
“听说光是那套净化污水的池子,耗费的钱粮就足够再建五座高炉了。”
“简直是胡闹!荒唐!两年之后,我看他拿什么去跟黑水镇比!”
京城之内非议四起,就连皇帝宁宣宗在收到了几次来自清溪城那“进度缓慢”的奏报之后,也不免派人前来隐晦地表达了“关切”与“催促”。
然而,面对这一切的压力和质疑,坐镇清溪城的安国公张大山,却始终是那副不急不躁、稳如泰山的模样。
他依旧每日带着他的学生和工匠们,亲临一线,栽下一棵棵树,挖下一方方土。
他坚信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正确之事。
他知道或许在短期之内,他的“清溪城”,在财税和产量的数字上会远远落后于那座野蛮生长的“黑水镇”。
但是,两年之后,当所有的隐患都开始爆发,当所有被掩盖的代价都浮出水面时,世人才会真正明白,他今日这看似“缓慢”的坚持,究竟蕴含着何等深邃的智慧,与何等宝贵的……远见。
喜欢。
第593章 国公亲领,规划“清溪”[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