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石料,不用木材!只用我们钢铁厂炼出的、最坚韧的‘工字钢和‘钢筋,按照这张图纸上的结构,给我……造出一座一模一样的、缩小十倍的桥梁模型!”
“我不要你们用纸笔去算它能不能成!”
“我要用最笨,也最可靠的法子——用一块块真实的石头,一斤一斤地,往上加!亲眼看一看,它,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它的极限,又在哪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柱子的这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随即,一股别样的、充满了实验精神的火焰,在这些工程师的眼中,重新燃烧了起来。
是啊!
既然理论走不通,那便回归实践!
这,不正是“格物之学”,最根本的精神所在吗?!
……
接下来的三个月。
整个“铁桥组”,都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充满了创造激情的忙碌之中。
在张柱子的带领下,他们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座“桁架钢桥”模型的建造之中。
他们动用了营造司里,最精准的切割机和钻孔机。
他们将一根根坚韧的“工字钢”,按照图纸上精确到分毫的角度和长度,进行切割、拼接。
他们用一种新发明的、名为“铆接”的技术,将数千个钢结构件,牢牢地,组合在了一起。
终于,三个月后。
一座长达十丈,高达两丈,完全由钢铁铸就的、充满了后现代工业美感的“桁架钢桥”模型,如同一条银灰色的卧龙,静静地,横跨在实验室中央那巨大的壕沟之上。
它看起来,是那样的纤细,那样的通透,充满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三角形。
与旁边那些厚重敦实的石拱桥模型相比,它简直就像一个“艺术品”,显得有些“不堪一击”。
试验,正式开始。
张柱子亲自,将第一块重达百斤的圆形石锁,稳稳地,放在了桥面的中央。
钢桥,纹丝不动。
第二块……
第三块……
第十块……
当整整一千斤的重量,压在桥面上时,钢桥的结构,只是发生了极其轻微的、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弹性形变。
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继续加!”
第二千斤……
第五千斤……
第一万斤!
当十几个壮汉,将最后一块石锁,也吃力地搬上桥面,使得桥上的总载重,达到了恐怖的一万斤时。
那座看起来纤细无比的钢桥,依旧,如同一位沉默的巨人,稳稳地,屹立在那里!
它那精巧的三角形桁架结构,将这万斤的重压,通过一种奇妙的方式,完美地,分散传导到了两端的桥墩之上!
“我的天……这……这怎么可能……”
负责结构计算的老教授,揉着自己的眼睛,看着眼前这违背了他一生所学常识的景象,口中喃喃自语。
他无法理解。
这个看起来“到处漏风”的钢铁架子,为何能拥有比实心石桥,还要恐怖上百倍的承重能力?!
“这,便是结构之力。”
张柱子抚摸着那冰冷的钢架,轻声地,说出了父亲教给他的那句话。
“力学之美,在于结构,而非材料。”
他知道,他们成功了。
黄河天堑,从此,再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
半个月后。
一份加急奏报,连同那座经受住万斤重压考验的“桁架钢桥”的精确模型,一同被送进了皇宫。
皇帝宁宣宗,在御花园里,亲眼见证了这场堪称神迹的承重试验。
当他看到,那座小小的钢铁模型,竟然真的能承受住十名禁卫军将士同时站上去的重量时。
他脸上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终于明白了,张大山信中所言,“让铁路飞过去”的真正含义。
“好!好一个‘桁架结构!好一个张柱子!”
皇帝龙颜大悦,当即下旨!
“命,‘皇家蒸汽机车总营造司,即刻起,与‘皇家第一钢铁厂全力配合!”
“朕要你们,在一年之内,给朕……造出一座真正的、能让火车通行的‘万里黄河第一铁桥!”
“朕要亲眼看着,我大宁的钢铁巨龙,从这座‘飞桥之上,一跃而过!”
圣旨传下,举国振奋!
喜欢。
第544章 新式铁桥,设计攻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