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农村家庭中的仓房也是孩子们的禁地。每到过年煮饺子的时候,家里人在吃之前,大人们都会先在仓房里摆上饺子,这是为了先让家里的保家老仙享用。
这些事儿,有的准称,有的确实是子虚乌有,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拍花子”,其实就是专门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在解放前,这些人贩子几乎都不敢涉足东北地区。这是因为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无论是鄂伦春族还是满族,都以勇猛彪悍而闻名。
那个时候,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小孩子的存活率并不高,所以每个家庭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倍加呵护。一旦某个村庄或者屯子里有孩子丢失,那绝对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全体出动,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孩子。
闯关东之后,不论是山东人还是山西人,来到东北,几乎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才活着来到了这片土地上,对于孩子的宝贵,更是绝无仅有的。
说一个解放前拐孩子的故事吧,说一个屯子,来了一个卖糖的小贩,实际上就是拐孩子的人贩子,他路过一个院子,见院里的老太太在干活,小孩在院门口玩,他用掺了蒙汗药的糖迷晕了孩子,就把孩子抱走了。
结果老太太干完活一抬头发现小孩没了,一声呼喊,全村立即炸锅了,拐孩子的人贩子刚走到村口就被村民抓了起来。
孩子也被解救出来,老太太的儿子把人贩子绑在村口的大树上,叹了口气道,“兄弟,你说你干点啥不好,非要来东北拐孩子呢?”
人贩子本来就做好了被胖揍一顿,随后被送到派出所的准备,可是眼见把他团团围住的村民没有一个想动手的,并且看他的眼神,居然莫名透露出来一丝可怜,他就涕泪横流道,“大哥,大爷,大妈,大婶,我这是第一次干这事儿,我知道错了,家里都被土匪占了,实在活不下去了。”
老太太的儿子叹道,“兄弟,你活不下去了,也不能来拐卖我的孩子啊。”
“是是,大哥,我该死,我该死,不行把我送官吧,我那箱子里还有几块大洋,都给你们了,就当我赔偿孩子,行不?”
老太太的儿子摇了摇头,也没去看人贩子的箱子,反而问道,“兄弟,吃饭了没有?”
人贩子一愣,随口答道,“没有啊……”
“那你得吃饱再走啊,这次,就这么地了,下回,可别再干这伤天害理的事儿啦。”说完,一个屯子里的妇女就端来了一碗刚刚出锅的高粱米饭,还有一碗凉水。
这时,正好是刚入冬,热腾腾的高粱米饭散发的味道那是香里带甜,男人用筷子夹了一块高粱米饭,在凉水里转了个圈,就递到人贩子嘴边。
人贩子是关里来的,不知道东北农村的事儿,就以为是给他吃完饭就给他送官,这时也确实饿了,就没管那么多,张嘴就吃了这口饭。
喜欢。
第245章 建国之后不准成精(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