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从嘉想自己这两日,忙着打通关系,出入酒楼画舫,众位手下不理解。
     对着莴彦等人分析道:“这次咱们不能贸然行刺有两个原因。”
     “第一,使团人多数住在馆驿小院中,人多眼杂,不方便行刺。”
     “第二,行刺成功后,也会引起轩然大波,得到出兵情报,他们若是受惊吓后变换计划,咱们竹篮打水一场空。”
     莴彦点头道:“主公英明!”
     马成信这才理解李从嘉苦心,又问道:“主公那你为何这两日出入酒楼画舫!”
     “咱们在汴京城根基薄弱,只有几名商贾打探些市井消息,提供些便利情报,没有朝堂内应,我想结交些人,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去接近驿站官员。”
     “原来如此!”
     在场众人闻言,这才点头理解。
     “我明天要去见一位公子,论述经义结交朋友!”
     李从嘉匆匆说着:“还需要再学一学,说着拿出一本《礼记》,又仔细看了起来。”
     在后周的文化氛围和南唐不一样,南唐重诗才,而后周郭威尊崇儒家,考试经典。
     明经科考都是考察对经义的理解和注释情况,也存在问对和辩经的考察。
     所以文人士子很多都爱聚在一起讨论经义,背书熟练后还得解释清晰。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穿越者靠几首诗词,想要考科举,不太现实的原因。
     因为这个时代诗词歌赋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对于经义的解析。
     这类似于后世考公的申论!
     李从嘉知道这些,凭着李煜的文化底蕴,能有个好的进展,单凭在后世抄来的几首诗词,在明经科完全不够用。
     第二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阳光透过轻薄的云层洒落在开封城内的一处雅致园林中。
     这里,是大周的一处着名的文人聚会之地。
     园内,几株花开得正艳,花瓣随风轻轻飘落,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装饰。
     一桌精致的酒馔已经摆好,几位文士围坐在石桌旁,他们衣冠楚楚,神情悠然,正在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
     李从嘉正在其中和几名文士讨论经义。
     其中一位赵公子,手持酒杯,目光温和地扫视了一圈。
     “诸位,今日暖风拂面,花香袭人,不知大家是否愿意分享一些近日所思所感?”
     旁边的年轻文士吕公子微笑着点头,举杯轻啜一口,说道:“我近来读《易经》,对‘天地变化,草木蕃这句话颇有感触。”
     “世间万物皆有其生息之道,我们身为文人,更应顺应天道,以正直之心待人接物。”
     “吕兄之言,深得我心。”
     另一位文士张公子则抚须而笑:“不过,我却想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技能或职位,而应广泛学习,不断进步,如此方能适应世事变迁。”
     “两位高见!”
     赵公子听罢,微微颔首,赞许地说。
     “不过,若论及‘器与‘不器,我以为《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之喻更为贴切。鲲化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不仅是形体的变化,更是境界的升华。”
     “我们作为文人,亦当如此,既要有鲲之志向,也要有鹏之行动。”
     “成器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君子责任和担当!”李从嘉也跟着说道。
     “《礼记·曲礼上》中有言:‘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这句话教导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敬意,不仅仅是对人,更是对黎明百姓的责任感。”
     几人闻言皆点头称是,气氛更加融洽。
     他们继续品酒赏花,围绕着经义学问,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几轮经义交流完毕后。
     李从嘉心中一宽,北地文士水平一般般,引经据典的侃大山聊天。
     天色渐晚,众人准备散去。
    &n

第83章 论经与侃大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