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这是张敬教他的 34;为官诀窍34;,说 34;报喜不报忧,才能保俸禄34;。
门被踹开时,他手里的笔正滴着红墨,像血。萧桓将李谟的密信拍在案上,34;杀岳峰后献城34; 七个字洇开,染红了刘忠的指尖。
34;这塘报,还要改吗?34; 萧桓的声音很轻,刘忠却像被扔进冰窖。他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张敬让他抄录九边将领的籍贯,说 34;有用34;,此刻才明白 —— 那是给李谟提供 34;易收买者34; 的名单。
34;陛下饶命!34; 他磕头如捣蒜,案上的《九边军册》散落一地,其中 34;宣府谢渊34; 名下被朱笔圈了圈,旁注 34;忠直难诱34;,是刘忠偷偷记的。萧桓捡起册子,指尖在 34;谢渊34; 二字上顿了顿。
卯时,宣府急递铺。驿卒刚把谢渊的 34;请发粮34; 文书塞进邮筒,就被玄夜卫按住。周显从怀里掏出半片烧焦的家书,塞给驿卒:34;告诉谢大人,陛下已悟,带宣府兵星夜驰援!34;
驿卒快马冲出时,见京师方向的官道上,三骑信使正分赴辽东、延绥、宁夏。最前面那骑举着的黄旗上,34;天子亲征34; 四个大字被晨雾裹着,像团跳动的火。
辰时,左顺门。百官被御林军驱赶来时,还以为是早朝。见萧桓捧着铜符站在丹陛上,徐文良的脸瞬间惨白 —— 他袖中还藏着李德全昨夜送来的密信,说 34;可借百官力阻调兵34;。
34;诸位爱卿,34; 萧桓举起铜符,阳光穿过符上的孔洞,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34;大同卫快破了,李谟要献城。这兵,调还是不调?34;
没人敢说话。吏部尚书是李德全的儿女亲家,此刻正往袖里塞纸条;户部侍郎三个月前刚收了李谟送的西域玉佛,喉结滚个不停。
34;陛下!34; 通政使刘矩突然出列,白发在风里飘,34;臣愿随兵赴大同,死亦无憾!34; 他怀里还揣着岳峰第一封血书的残页,那日被李谟的人抢走时,他死死攥着,指甲嵌进纸里。
巳时,五军都督府演武场。定西侯蒋贵披甲跪在地上,面前是十封敕书,每封都盖着 34;天子亲军34; 的印。萧桓将 34;大同34; 铜符的右半边塞进他手里:34;到了大同,找谢渊合符。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蒋贵抬头时,见萧桓鬓角有了白发。三个月前帝还沉迷斗蛐蛐,让他 34;北元跳梁不足惧34;,此刻却在敕书上补了行字:34;凡阻挠援军者,先斩后奏34;,墨汁穿透纸背。
34;陛下,34; 蒋贵哽咽,34;京营兵三个月未发饷,将士...内府库银,34;萧桓打断他,34; 朕让人搬了五十万两在德胜门,你带十车走。34; 昨夜他命人砸了李德全的私库,搜出的金银够支三年军饷。
午时,蓟州镇总兵府。总兵杨洪接到急报时,正盯着地图上的山海关。李谟的人三天前来说 34;借道蓟州运粮34;,其实是想截断援军。他将铜符左半边与敕书上的拓片一对,凹槽严丝合缝。
34;点五千骑兵,34; 他踹翻案几,34;带三天干粮,不换马!34; 亲兵迟疑:34;将军,镇刑司的缇骑还在府中...34; 杨洪拔刀劈了案角:34;把他们绑了,随军押解 —— 告诉他们,到大同给岳将军赔罪!34;
未时,偏头关。总兵石亨看着铜符上的锈迹,突然想起十年前随岳忠泰守阳和口。那时岳老将军总说 34;兵符是死的,人心是活的34;,此刻他摸出怀里的伤药 —— 那是岳峰上月托人送来的,说 34;北地寒,谨防冻疮34;。
34;传我令,34; 他将药塞进袖中,34;把镇刑司扣的冬衣全带上,给大同弟兄们穿!34; 守粮仓的缇骑想拦,被他亲卫一刀劈了,血溅在 34;镇刑司34; 的旗上,像泼了碗红漆。
申时,德胜门。萧桓站在箭楼看着蒋贵的军队出发,马蹄扬起的尘土迷了眼。赵承祖递上密报:34;陛下,徐文良在家中自缢,李德全的党羽已捕了七十六人。34;
萧桓没接,目光越过队列,落在最末尾的几辆囚车上。张秉谦、刘忠等人被捆着,嘴里塞着布,其中有个小吏正拼命扭动 —— 是兵部笔吏,曾偷偷给岳峰送过塘报底稿,此刻却因 34;附逆34; 被牵连。
34;放了他,34; 萧桓突然道,34;让他去宣府给谢渊当参军。34; 风卷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的素色里衣 —— 那是用岳峰血书的残纸裱的,夜里能看见字痕。
酉时,九边的烽火同时燃起。辽东的骑兵踏过结冰的辽河,甘肃的步兵翻越积雪的祁连,固原的弓箭手把箭囊塞满 —— 他们不知道岳峰是否还活着,只知道天子的铜符已到,忠魂该有归宿。
萧桓回到宫中时,见乾清宫的案上摆着新送来的塘报。谢渊的笔迹歪歪扭扭,说 34;大同内城尚在,岳峰率残卒守钟楼34;。他提笔批复,墨滴落在 34;岳峰34; 二字上,晕开时像朵红梅。
片尾
《大吴史?德佑帝本纪》赞:34;帝于危难中独断,亲调九边之兵,挽大同于既倒,虽前有失察,终能补过,此非庸主所能及也。34;
《九边志?兵事考》载:34;八月朔调兵,八月十五宣府兵先至大同,谢渊与蒋贵合兵,三日复外城,斩北元左贤王。时岳峰已殉国十三日,尸身倚钟楼柱不倒,甲胄内犹藏血书残片,有 39; 援军至否 39; 四字。34;
《罪惟录?忠佞列传》评:34;萧桓之悟,迟于岳峰之死;九边之援,快于奸党之灭。然若非此十万兵,大吴北疆恐已非汉土,故曰 39; 雷霆虽晚,终破阴霾 39;。34;
卷尾
《大吴会要?九边考》载:34;德佑十四年八月援军之役,首创 39; 天子持符亲调 39; 之制,后永熙帝定为 39; 边急特诏 39; 之例:凡边镇告急,玄夜卫核实后,帝可径取内府兵符,无需部府会签,三日内须发援兵。此制行至大吴末年,边患骤减,皆源于大同卫之血教训。34;
《玄夜卫档?刑狱篇》记:34;李谟党羽伏诛后,赵承祖穷究余孽,得兵部胥吏供词:39; 自德佑十二年始,镇刑司缇骑借 39; 巡查 39; 之名,遍置眼线于九边,凡不附者辄诬以 39; 通敌 39;。岳峰之父忠泰,实因劾缇骑贪墨,为李德全矫诏赐死,旧案存于诏狱署密档,至是始雪。39; 帝览之,命毁诏狱署,改设刑部清吏司专理边将冤案。34;
《谢渊年谱》载:34;十五年春,渊复大同,于钟楼侧掘得岳峰遗骸,见其掌中有齿痕,验为死前啮指书血书所致。遂奏请立 39; 忠烈祠 39;,以岳峰与父忠泰并祀,帝亲撰碑铭,中有 39; 一死明志,百代知忠 39; 之句。祠成之日,九边将士各遣代表致祭,宣府兵捧岳峰旧甲焚于炉,甲片熔后凝结如 39; 忠39; 字,时人谓 39; 精诚所至 39;。34;
《罪惟录?德佑朝述评》曰:34;援军虽未能救岳峰之死,然破北元、清奸党、革弊制,实乃转危为安之枢纽。萧桓晚年尝对近臣言:39; 大同城头月,夜夜照朕心。39; 盖悔前此之失也。后其子永熙帝即位,罢镇刑司,复设五军断事官,皆承此役之鉴。34;
铜符裂帛下九霄,铁骑嘶风过雁门。不是君王亲按剑,谁驱残寇出荒村。血书未冷忠魂在,铁券犹存浩气存。莫叹边尘终古恶,已留青史照乾坤。
九边兵气贯长虹,天子亲操第一功。铜符裂帛传三辅,铁骑鸣鞘出九重。已报孤城犹死守,终看残寇尽销锋。莫嗟忠烈埋荒草,自有军声动朔风。
喜欢。
第552章 不是君王亲按剑,何能将士破楼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