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79章 御苑冬深雪未消,军册重翻忆迢迢[2/2页]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去年欠赋三千两,先从他开始追缴,限三日内缴清!”
     谢渊上前一步,补充道:“臣请派风宪司巡查御史分赴各省,核查勋贵田产账册。凡隐瞒田亩、拖欠赋税者,除追缴欠款,还需罚俸半年,所罚银两专款拨给边军做冬衣。”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有力,“既充实了国库,也让那些观望的勋贵看看,朝廷不是只盯着边军的饷银,更盯着他们的私囊。”
     萧桓点头,朱砂笔在预算册上圈出 “边军军饷照旧” 五个字:“准奏。让司礼监拟旨,明日早朝宣读,谁再敢提削减军饷,先查他家的田赋!”
     待沈炼退下,萧桓重新拿起《九边军册》,烛火在泛黄的纸页上流淌。他一页页细看,指尖抚过密密麻麻的朱批:“延绥卫新兵训练达标率八成,较三年前增五成,其中能开三石弓者逾千人”“宁夏卫战马存栏五千匹,从北元互市换来的良马占七成,每匹都有玄夜卫的验马印记”“甘肃卫烽燧传讯用‘五色旗语,比旧制的狼烟快两倍,上月瓦剌小股来犯,半个时辰就传到总兵府”。
     每一项数据旁都贴着边军将领与玄夜卫的共同签押,墨迹深浅不一,却都透着严谨。他忽然指着 “边军识字率三成” 的记录笑出声,眼角的皱纹堆起暖意:“韩雍在南疆教流民孩子认字,你在边军也办起了学堂。去年大同卫军考,有个士兵写的策论里说‘甲胄要护心,军法要护民,字虽歪歪扭扭,道理却通透。”谢渊躬身应道:“陛下定下‘军中学堂的规矩时,臣还怕士兵们不肯学,没想到他们练字练到手指磨出血泡。如今连最老的旗手都能写自己的姓名和军籍编号,看军法册子不用再求人念,上个月查处的逃兵案,就是士兵发现同袍私藏‘逃兵指南,主动报给风宪司的。”
     窗外雪越下越大,鹅毛似的雪片打着窗棂簌簌作响。萧桓命内侍煮了南疆新贡的普洱茶,亲自用银匙舀了两勺放进谢渊的茶盏,茶汤泛起琥珀色的光晕,暖意混着茶香在暖阁中弥漫。“尝尝,韩雍在奏报里说这茶‘煮着喝暖身,边疆士兵喝
     了能抗寒。” 他望着案上堆叠的军册、账册、教化章程,忽然轻声感叹,“德佑二十二年亲征那会儿,我站在德胜门城楼上,看着城下黑压压的叛军,心里只盼着能守住京城,别让祖宗基业毁在我手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捧着热茶,暖意从指尖传到心口,茶水的热气模糊了视线。他想起当年亲征归来,萧桓在御书房彻夜看军册,眼圈熬得通红;想起推行革新时,君臣二人顶着勋贵的压力,在文华殿逐条修改律法;想起九边传来第一份捷报时,萧桓笑得像个孩子,把捷报贴在龙椅旁的墙上。
     “陛下,” 他声音微哑,却字字恳切,“当年亲征劈开了迷雾,让朝廷看清了‘贪腐比叛军更可怕;这几年革新疏通了淤塞,让边军明白‘朝廷不会忘了他们的血。” 他望着萧桓鬓边新增的白发,“如今九边稳固、南疆安宁,不是陛下一人之功,是将士们用命拼出来的,是百官们用心干出来的,更是百姓们盼出来的。”
     萧桓端着茶盏走到窗前,望着雪地里巡逻禁军的身影,月光在他们的甲胄上洒下银辉。“是啊,” 他轻声道,语气里有感慨,更有释然,“亲征那会儿流的血、革新那会儿受的气,看着这军册,都值了……”
     夜深了,御书房的灯还亮着。萧桓铺开宣纸,写下 “龙途回望”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带着岁月的沧桑。“这四个字,送给你,也送给朕自己。” 他指着 “龙” 字,“朕这条龙,走得不易,有亲征的血,有革新的难,有奸佞的挡,也有忠良的扶。”
     谢渊望着宣纸上 “龙途回望” 四个遒劲的大字,指腹轻轻抚过尚未干透的墨迹,烛火在他眼角的皱纹里跳动,泛起一层湿润的水光。“陛下这四个字,道尽了中兴之路的艰难。” 他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目光从字幅移到萧桓鬓边的白发上,“龙途虽险,却踏出了江山的坦途。亲征得值,不仅是德胜门那一场血战守住了京城,更是借着亲征的锐气,斩了王显那样的蛀虫,清了镇刑司的积弊,让吏治为之一新;革新得值,不仅是甲胄更坚、粮仓更满,更是让边军将士知道朝廷记挂他们的冷暖,让南疆流民明白耕耘能得安稳,这民心安定,才是江山最牢的根基啊。”
     他弯腰拱手时袍角扫过地砖,发出细微的声响:“臣今年六十有三,眼花得看不清军册上的小字了,骑马走三十里路便腰酸背痛。但陛下春秋鼎盛,愿陛下保重龙体,带着大吴接着走这中兴路,看九边永无烽火,看南疆再无流民。”
     萧桓闻言哈哈大笑,笑声撞在暖阁的梁柱上,震得檐角的积雪簌簌落下。他抬手拍了拍谢渊的胳膊,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料传过去:“你我都老了,可这江山还年轻得很!边军里的新兵多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南疆的学堂里娃娃们刚启蒙,他们才是大吴的将来。”
     他转身对侍立的内侍高声吩咐,声音清亮如雪地寒梅:“传朕旨意,明年春闱增设‘边防策论科目,题目就从九边军册里出,让新科进士都写写‘如何守长城、如何安流民,没去过边地的,中榜后先派去大同卫历练半年,亲眼看看士兵们怎么在雪地里站岗,才知道江山不是笔墨写出来的!”
     内侍刚要退下,他又补充道:“再传旨给大同总兵周毅,让他牵头编《九边军法》,把亲征以来‘三实练兵法、军仓互监、烽燧传讯这些法子都写进去,每条军法旁都要附实例,比如‘甲胄增铁一两防箭矢这种细节,让后世将领照着学,少走弯路。”
     此时窗外的雪已停了,一轮圆月从云层里钻出来,清辉透过窗棂洒进御书房,在案上的《九边军册》上流淌。“大同能战者三万” 的字迹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旁边密密麻麻的批注 ——“每旬操练五次”“甲胄每月检修”“军粮掺沙者斩”—— 都透着经年累月的心血。
     萧桓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连绵的雪影,月光在他的龙袍上镀了层银霜。他仿佛看见德胜门的朝阳正刺破硝烟,九边的烽燧燃起平安的狼烟,南疆的学堂里传来朗朗书声,连风中都带着军仓新粮的清香。他抬手按在冰凉的窗棂上,掌心的温度融化了一小片霜花,轻声感叹,语气里有释然,有欣慰,更有对江山万里的深情:“亲征得值,真值啊……”
     暖阁里的炭火还在噼啪作响,龙涎香与茶香缠绕着飘向窗外,与雪后的清辉融在一起。案上的军册静静躺着,字里行间的甲胄寒光、粮仓暖意,都在诉说着一段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岁月,也映照着一个王朝在风雪中站稳脚跟、向阳而生的中兴之路。
     片尾
     《大吴会典?德佑新政》 载:“德佑三十五年,‘九边军事实力较亲征前翻倍,能战之兵达十五万,甲胄完好率九成,粮仓储粮三百五十万石,烽燧传讯无迟漏。边军识字率‘三成,较往年增两倍,军中学堂‘逾百所,培养识文断字的士兵五千余人。朝廷‘岁入边军互市银二十万两,南疆赋税三十万两,国库渐丰。
     《大吴史?中兴志》 评:‘德佑亲征,非仅军事之举,实乃政治之转折。斩叛军则军威振,除贪腐则吏治清,识忠奸则朝局稳。帝之回望龙途,见的不仅是战功,更是中兴之根基;臣之辅佐新政,守的不仅是边防,更是民心之向背。”
     卷尾
     《大吴史?德佑本纪》 论曰:“德佑一朝之兴,始于亲征之险,成于革新之勇,固于君臣之信。萧桓以亲征破‘苟安之局,以慧眼识‘忠良之才,以铁腕除‘贪腐之弊,终成‘九边靖、南疆安、国库丰之局。
     御书房回望,‘亲征得值四字,道尽中兴之不易。非亲征无以明忠奸,非忠奸分明无以行革新,非革新无以固江山。谢渊之谋、周毅之勇、韩雍之治,皆因帝之信任而得施展;帝之明断,亦因臣之辅佐而更显光辉。
     史称‘德佑中兴,根在亲征,成在革新,久在民心。龙途回望,风雪兼程,终见朝阳,此非天命,实乃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之必然也。”
    喜欢。
  

第479章 御苑冬深雪未消,军册重翻忆迢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