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2章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2/2页]

玄桢记 青灯轻剑斩黄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笔借贷都要登记清楚,姓名、住址、借贷数量、担保人,一样都不能少。这些粮食,都是百姓的救命粮。34;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次日清晨,监贷官急匆匆来报,官帽歪斜,官服上沾满泥土:34;大人,昨夜有人撬开粮仓,偷走了三百石粮食!门锁被砸得稀烂,粮仓里一片狼藉!34; 谢渊赶到现场,只见粮仓大门洞开,地上散落着镇刑司特有的铁蒺藜,脚印杂乱,延伸向远处。
     34;查!34; 谢渊握紧拳头,指节发白,34;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盗贼找出来!34; 他暗中派人调查,发现被盗的粮食竟出现在豪绅王员外的粮囤里。王员外的粮仓戒备森严,家丁们个个手持棍棒,而王员外正是王真的远房亲戚。更蹊跷的是,负责守卫粮仓的衙役,事发当晚竟集体称病告假。
     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一封匿名举报信送到谢渊手中,信上字迹潦草,却字字诛心:34;谢渊私吞贷粮,中饱私囊,与地方豪强勾结,狼狈为奸!34; 镇刑司迅速介入,缇骑如狼似虎地冲进衙门,将谢渊的亲信一一抓捕,预备仓的借贷记录也被强行收走。
     空荡荡的衙门里,谢渊站在 34;清正廉明34; 的匾额下,看着满地狼藉,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连夜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老,在昏暗的油灯下,听老人们讲述这些年豪绅欺压百姓、官商勾结的恶行,收集百姓的联名证词;又暗中联络玄夜卫,冒着风险寻找被藏匿的借贷记录。
     三日后,当谢渊将完整的证据链呈给德佑帝时,包括被盗粮食的流向记录、王真与王员外的往来信件,以及被篡改的账目原本。王真等人脸色惨白,额头上冷汗直冒。34;陛下,臣一心为国为民,却遭奸人陷害。34; 谢渊声泪俱下,34;若不彻查,39; 仓粮借贷 39; 制何以推行?百姓又何以存活?这些蛀虫,才是真正的乱政之源!34;
     虽然真相大白,但反对声并未平息。地方官吏消极怠工,故意拖延贷粮审批,找各种借口刁难百姓;豪绅们则哄抬粮价,囤积居奇,让百姓即便贷到粮食,也买不到种子农具。更有甚者,在民间散播谣言,说 34;贷了官粮会遭天谴34;。
     谢渊顶着压力,亲自下乡宣讲。他站在土坡上,对着围坐的百姓们大声说道:34;乡亲们,这粮是朝廷借给你们救命的,利息低,还能缓还。只要好好种地,秋后丰收,日子就有盼头!34; 他还带着衙役丈量土地,确保贷粮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刁难百姓的官吏,当场撤职查办。
     34;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34; 师爷赵文满脸疲惫,眼窝深陷,34;那些人阳奉阴违,我们防不胜防。长此以往,百姓对新政失去信心,可如何是好?34;
     谢渊望着远处劳作的百姓,他们佝偻着背,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耕种,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他目光坚定:34;明日起,我亲自坐镇预备仓,所有借贷事务,必须经我之手。谁敢阻拦,就是与百姓为敌,与朝廷为敌!34;
     秋收时节,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滚。谢渊在陈州督促还粮,看着百姓们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脸上洋溢着喜悦,心中倍感欣慰。突然,一伙蒙面人冲进粮仓,手持火把,企图烧毁账本。
     34;你们敢!34; 谢渊抄起一根木棍,挡在账本前。蒙面人蜂拥而上,棍棒如雨般落下。谢渊奋力抵抗,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官袍。混战中,玄夜卫及时赶到,将蒙面人制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审讯得知,幕后主使竟是王真和陈显文。他们妄图烧毁账本,毁灭证据,让 34;仓粮借贷34; 制彻底失败。谢渊看着他们的供词,浑身颤抖:34;好啊,为了阻止 39; 仓粮借贷 39;,你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连百姓的救命粮都要算计,良心何在?34;
     他连夜赶往京师,将证据呈给德佑帝。当王真等人被押入诏狱时,谢渊站在皇宫外,望着巍峨的宫墙,心中百感交集 —— 这场与贪腐的较量,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他知道,守护百姓的路,还很长。
     在谢渊的坚持下,《贷粮章程》不断完善。新增 34;贷粮公示34; 条款,要求各州县将借贷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百姓监督;设立 34;百姓评议团34;,由乡老、里正和普通百姓代表组成,参与贷粮事务的管理;明确规定镇刑司不得干预正常借贷事务,违者严惩不贷。
     德佑帝还下旨,将 34;仓粮借贷34; 制推广至全国常平仓。谢渊亲自编写《贷粮实操指南》,详细说明贷粮流程、利息计算、灾情认定等细则,下发到每一个州县。他不辞辛劳,四处巡视,指导地方官吏推行新政。
     当第一份来自其他州县的捷报传来时,谢渊正在批改文件。看着上面 34;仓廪充实,百姓安居34; 的字样,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窗外阳光明媚,照在他疲惫却欣慰的脸上。
     34;仓粮借贷34; 制在全国推行。各地预备仓、常平仓重新焕发活力,百姓不再为青黄不接而发愁。春种时节,粮仓开仓贷粮;秋收之后,百姓自觉还粮。利息收入充实了赈济资金,灾年时,朝廷有足够的粮食救济百姓,不再饿殍遍野。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34;大人,御史台弹劾您越权!34; 师爷拿着弹劾奏章,神色紧张,34;说您干预地方事务,破坏朝廷法度。34;
     谢渊微微一笑,将奏章丢进火盆,看着纸页在火焰中卷曲、变黑:34;只要百姓能吃饱饭,我这顶乌纱帽,不要也罢。比起百姓的安危,这些虚名又算得了什么?34;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麦浪翻滚,炊烟袅袅。
     片尾
     大吴学子仍在研读《谢公贷粮改制记》。书中详细记载着 34;仓粮借贷34; 制的推行过程,以及那些为守护百姓口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各地的预备仓前,都立着刻有《贷粮章程》的石碑,碑文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
     每当春荒,老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讲述谢渊推行贷粮制的故事:34;那是个好官啊,为了咱老百姓,敢和贪官斗,敢改祖宗规矩。没有他,多少人要饿死在荒年......34; 而谢渊的名字,永远与这项利民制度紧紧相连,成为大吴王朝救荒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心怀苍生,为民请命。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推行仓粮借贷之制,可知利民之策,难在破除积弊;治国之道,贵在心系苍生。其以《贷粮章程》为剑,斩尽贪腐之徒;以监察之权为盾,守护百姓口粮。此制非独解一时之饥,更立百年之规,使仓廪常实,百姓无饥。谢公不畏强权,不惧诽谤,虽九死而不悔,终成千古之功。后之治世者,当效谢公之勇,守此制,护此仓,方不负黎民所托,社稷所望。
    喜欢。
  

第332章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