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6章 起复[2/2页]

铁蹄哀明 山月怎知心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汹,兵民商匠,往来无不张皇。今故地重游,但见展颜喜色,不知是福是祸也。”
     在韩林右侧的孙鉁听完后,笑道:“伯顺(鹿善继字),何出此言?生民脸上欢笑,岂不证明心中有所盼?该是大好事才对,何来祸言?”
     鹿善继只是摇头笑而不语,怪不得孙老要让孙鉁来找他,孙鉁虽然是举人,但侍奉孙老,久居乡间,这见识还是浅薄了一些。
     孙承宗共有七子,除长子孙铨选贡山东高苑县以外,其余几个儿子都陪伴左右,孙鉁虽中乡试,但也一直未出仕,协助孙承宗管理宗族之事。
     自天启五年因为柳河之败去职以后,先帝师孙承宗赋闲在家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即便魏忠贤和客氏伏诛以后,孙承宗也未能起复,而这背后都是因为与之有隙的王在晋,屡屡阻挠。
     王在晋与孙承宗的恩怨包含方方面面,一是王在晋与孙承宗在辽东的理念不同,王在晋的 “抚虏、堵隘,弃关外地,尽撤关门” 的消极防御法被孙承宗驳斥为:“尽撤藩篱,将致关门撼动,京畿临奴”。
     而王在晋对于孙承宗的 “修城筑堡” 的做法,则认为其 “虚耗国力、轻进贪功”。
     而在战略上的不合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党争,王在晋是阉党的骨干,孙承宗是东林的旗帜,两人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
     虽然阉党倒台,但崇祯认为王在晋是个 “地方能臣”,而且在阉党肆虐之际,他远离中枢在南京地方任职,因此觉得王在晋和阉党的关系并不那么牢固而留了下来,甚至调回了京师任兵部尚书。
     大权在握的王在晋,对于孙承宗十分忌惮,因此又在去年九月,联合南京兵科给事中钱允鲸,再借柳河之败的罪将马世龙误国、以及三十万两赏赐去向不明做说,剑锋直指孙承宗。
     孙承宗自然不肯坐以待毙,而且被王在晋接连的打压搞得不胜其烦,这才有了复起之意,于是便派了次子孙鉁去联络在定兴的鹿善继,一同为他起复奔走,打好前站。
     两个人最先到了赵率教那里,面对当年有赠车驾、保举荐的孙承宗,赵率教自无不允,表示将会上书为马世龙抗辩。
     赵率教的态度其实是意料当中的事情,孙鉁和鹿善继最主要的目标,其实是和孙承宗关系还不错,如今又大权在握并且与王在晋同样有怨的袁崇焕。
     只要袁崇焕上书为马世龙辩解,就能洗脱孙承宗的嫌疑。等袁崇焕作为起复的 “首倡者” 以后,届时孙承宗的门生故旧也连番上书,起复之事便十拿九稳了。
     这便是鹿善继的打算。
     在听到孙鉁的话以后,鹿善继十分庆幸,好在是自己来了,如果要是让孙鉁自己前来,以他浅显的见识,怕要坏事。
     “晚辈倒是大概知道鹿先生所忧何事。”
     鹿善继挑了挑眉毛,看向了身边的韩林,笑道:“那韩小友不妨说来听听,老夫所忧何事?”
    喜欢。
  

第256章 起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