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陛下,汉阳厂已经进入生产阶段,目前主要生产火炮、小五金、纺织机械的配套零件。”
     “计划中的汽油发动机、摩托车、拖拉机底盘、轴承生产进度因人手缺乏而远远落后。”
     “马鞍山第一期投产已经完成,但部分加工厂进度也落后于计划,目前产量达标的只有轧钢厂、拖拉机工厂。”
     “摩托车制造厂因为发动机产能不足,工人们制造了大量零件,却只能堆在仓库中。”
     “淞沪机车制造厂计划下半年开始扩充产能,应对两年后的铁路通车潮,请求增添人手。”
     “帝国工业大学、帝国工业技术学院、闵都高等技术学院、永春技工学校等十七所学校计划大规模扩招”
     “其他的都好解决,吃喝拉撒的多花点钱就能解决,百姓们也愿意为此付出一些学费。”
     “但老师的缺口很大,有能力教学的人,基本都在一线奋战。”
     “总不能一些基础知识也让那些外国人来教吧?那些可是阿美利卡人。”
     安排好计划后,刘一鸣开始敲边鼓。
     主要目的就一个——要人!
     战争没结束还有说法,但现在都打完了,他盯着那些个工程师、技术员、高级工可是流口水。
     随着几个核心工业区的一期建设接近尾声,华夏帝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快速展开。
     几十年洋务运动和汤潇逸数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基本就消耗完了。
     工业发展是需要人的,没有人,谁去开动机器设备?
     现在的华夏帝国采用学校教育+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样做的成材率是很高的,效率也不低。
     但再有效率,一年半载的也培养不出多高级的人才。
     而且因为工厂一线缺人,学校老师的数量也不多,工科和文科不同,不懂的人那些教材也不会教学生。
     那些旧文人自己都不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原理,你还指望他们教明白什么东西?
     普通工人更是离不开专业的师父带领,不然学一辈子都学不会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自己培养,要两三年才能初见成果,而两三年后还有两三年后的事要做。
     虽然这样也可以,刘一鸣原本就计划这样做,但现在有大量现成的工程师、技术员摆在那里。
     就算不用于教学,这些人填充好一个工业区的骨架都已经足够了,也就是说能剩下不少时间。
     而且工程师和中高级技工的培养不是两三年能搞定的,这里面却有不少。
     你说刘一鸣会不会打他们的主意?
     事实上,在政务院的文件上,已经大概分配了一下这些“战利品”。
     国防部、工业部、交通部、通信部,已经达成了一致,只等接收人力了。
     “适当吸纳一些中高级工程师到学校授课是没问题的,其他的我们没那么多翻译。”
     汤潇逸并不反感刘一鸣敲边鼓的行为,同时也想到了这批人的安置问题,
     “这些人基本都不会中文,口音也是美式英语,工程师还好,书面交流没问题。”
     “但一些工人就不一定了,翻译一定要解决好。”
     “另外,一定要做好监

第467章 放飞理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