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上午九点半,何雨柱和伊琳娜到达图拉冶金联合厂。那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工业园区,烟囱林立、塔吊轰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钢铁与矿渣的气味。
     门口早已有一名中年男子等候多时,身着工厂制服,胸口佩戴苏联工人勋章,一看便是有头有脸的技术骨干。
     “До6ро пожаловать, товарищ Хэ Юйчжу.”(欢迎你,何雨柱同志。)
     男人主动伸出手,语气热情中带着几分探究。
     何雨柱笑着还礼,回以一口地道的俄语:“谢谢您,卡普林同志,我很荣幸能来贵厂学习交流。”
     伊琳娜一愣,眼里掠过一丝惊讶。她原本以为自己要负责大部分翻译工作,却没想到这位中国来的技术员不仅听得懂,连说得也比不少俄国大学生都标准。
     卡普林大笑一声:“看来我这三天准备的双语讲稿,可以直接烧了!”
     众人笑声中,几名苏联工人迎上来,把何雨柱带进主厂房。内部空间宽敞,设备成列如林,各类高压焊机、电弧炉、辐射焊接臂交错分布,操作台上的各色按钮与警示灯不停闪烁。
     何雨柱一眼就认出核心区域,那是为625钢管焊接特别设立的双向回旋焊接试验台。设备刚刚从乌拉尔运输到图拉,仅有少数几名高级焊工与科研人员参与过调试。
     “我们将从这里开始,”卡普林领着他走近焊接台,一边介绍设备参数,一边说明实验流程,“你将参与明天开始的模拟焊接测试。今天我们会为你做一次演示。”
     “我能先看看你们上次的焊接残面数据吗?”何雨柱开口,语速不急不慢,语法准确无误。
     卡普林一怔,随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他招呼一名助手送来一摞焊接档案与图纸,何雨柱坐在一旁仔细翻阅,眉头不时微蹙。他发现苏联工程师采用的是多层次分段焊接法,参数保守,效率略低,而国内实验组提出的“多点同步脉冲焊法”或许能适当调整,提升15%以上的焊接效率。
     “你们这个焊道宽度,应该是考虑到钢材强度,但焊接电流偏低了,”何雨柱合上图纸,认真地说,“等我明天试焊时,我想改用180安培电流,温控点升高五度试试看。”
     “你已经能做现场技术建议了?”一位旁观的苏联专家忍不住插话。
     “我看过同类焊材在高压管道上的实训,”何雨柱坦然道,“不是冒进,是合理试错。”
     卡普林沉吟片刻,点点头:“好,我们欢迎实干家。”
     随后,他们一起参观了厂内原材料车间与控制室。所到之处,何雨柱都以流利的俄语与技术工人交流,一些本来准备的中文手册、翻译人员都成了摆设。
     临近中午,伊琳娜在厂内食堂为他安排了午饭——黑麦面包、奶油土豆炖牛肉、还有一碗腌菜汤。
     “你刚才那几句俄语,把他们都震住了。”伊琳娜端着托盘,笑着坐下,“卡普林对你印象很好,说你他见过俄文最好的中国人。”
     “咱也不能让国家丢人。

第165章 为国争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