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盐——每斤比市价贱两文,让他们混进守军的伙房,听兵丁唠嗑,守军的口粮够不够、有没有怨气,都得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日后,上官义带回消息:西门轴果然松了,雨天推城门会“吱呀”响;换岗是“卯正”,交接时只有两个老兵盯门;粮仓后墙真是土坯,雨后软得能挖动。他带的城砖掂着轻,柳元敲碎看了,砖缝里掺着沙,“这城墙看着厚,实则不结实,云梯能钉住。”
“柳兄弟,你带两百弟兄当先锋。”王庆在沙盘上摆了两列木人,“头五十人练‘撞门——用硬木做撞车,车头顶裹铁皮,每日卯时对着房山的巨石撞,练到三十下能撞裂石皮;再选二十个轻捷的,练‘飞梯——竹梯截成丈二长,顶端安铁钩,能勾住城墙垛口,人攀上去时梯子不晃。”
“李雄带一百人在外围‘阻援。”王庆又摆一列木人在固始县外的石桥,“石桥是开封援军必经路,你带柴草、硫磺,三月初三卯时前堆在桥洞,见官军旗号就点火,烟够浓,能堵他们一个时辰。”
柳元皱眉:“弟兄们惯守洞,怕登城时怯。”王庆指了指盐袋:“练得好的,每日赏半袋细盐;登城第一个上的,赏三斤——盐能壮胆,比喊十句口号管用。”
“撞车得用青风寨后坡的老槐木,”王庆对木工头领说,“树干得够粗,去皮后打磨光滑,铁皮从盐铺的铁秤上融——每融一斤铁,赏一两盐。”木工头领拍胸脯:“三天能成,保准撞门像砸瓦罐。”
云梯要更巧:竹梯中间绑两根横木,人攀到半空能歇脚;梯脚钉铁爪,登墙时能扎进砖缝。柳元让人在房山的崖壁上练登梯,每日爬十趟,最快的弟兄已能一炷香登顶。
还有“烟罐”——陶罐里塞硫磺、硝石和干芦苇,点燃后扔进城,烟能呛得守军睁不开眼。柳元算过:西门内有片空地,扔十个烟罐,烟能罩住半条街,足够先锋队冲进去。
“盐要备足。”王庆让柳元盘点:梁山送的三百斤细盐,青风寨晒的两百斤粗盐,够弟兄们吃两个月。“攻城前每人发一小袋,揣怀里——流汗多了,得补盐;伤了的,盐水洗伤口不易烂。”
粮食从之前截的官仓里调:二十石小米熬成干粮,十五石麦子磨成面,做成饼子,用盐腌了,能揣在怀里三天不馊。柳元还让盐铺收“助战粮”——百姓拿粮换盐,一石粮换三斤盐,换的粮都堆在房山,“攻城时让百姓跟着送,他们熟路,还能壮声势。”
方杰回到江南时,正是蟹肥菊黄的时节。方腊(方杰的叔叔)在清溪洞听了他的话,捻着胡须笑道:“梁山有盐,是天助我也。运河漕船,断得,断了开封的粮,赵佶的龙椅就坐不稳了。”
江南水网密布,运河像一条大动脉,连着开封和江南。方杰要做的,就是在这条动脉上捅几个窟窿,让血(漕粮)流干。但江南不比北方,官军盘查严,得用“水”的法子——柔中带刚,藏刀于水。
船只与水战
方杰让人在太湖边的芦苇荡里造了五十艘“快船”。船身窄,吃水浅,划起来比漕船快三倍;船头包着铁皮,能撞漕船的船尾;船舱里藏着硫磺、火油,遇着漕船就放火。
他还训练了一百名“水鬼”,都是从小在船上长大的渔民,能在水里憋气半个时辰。水鬼们练的是“凿船”:潜到漕船底下,用特制的铁锥凿船板,等船快沉了再浮出水面,趁乱抢漕粮。
有个老渔民教他们:“漕船的船底有‘龙骨,凿龙骨最管用,但得小心,龙骨硬,铁锥得淬过火。”方杰便让人用梁山盐淬火,铁锥硬得能凿穿石头,他看着水鬼们练得差不多了,就带着他们夜袭了一艘官船,半个时辰就把船凿沉,抢了二十箱丝绸,分给弟兄们当过冬的衣裳。
运河沿岸的驿站、码头,都得有眼线。方杰让弟兄们扮成纤夫、船工、货郎,混进扬州、润州这些大码头。有个弟兄在扬州驿站当杂役,听驿丞说:“三月初三前后,有三艘漕船运粮去开封,带的兵丁最多。”方杰把这日子记在心里——正好和王伦说的“四方聚事”对上了。
他还买通了几个漕船上的水手,让他们在漕粮里掺沙子(沙子重,能让船走得慢),或是在夜里故意“迷路”,拖延到三月初三再走。水手们得了好处,都答应了,说:“反正官粮多,掺点沙子不算啥。”
联络与教众
方腊在江南有很多教众(明教),方杰便让教众们在村里撒传单,传单上写:“赵佶刮民脂,官府如狼虎,三月初三,共讨昏君!”教众们还偷偷打造兵器,藏在祠堂的夹墙里——菜刀磨尖了当短刀,锄头像斧头一样用。
有个教书先生说:“要让百姓信咱,得让他们尝到甜头。”方杰便让人在夜里给穷人家送盐(梁山来的细盐),盐袋上印着个“方”字。百姓们吃着盐,看着传单,都说:“方头领是来救咱们的。”
喜欢。
第156章 各方准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