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端坐龙椅之上,听着京兆府尹和御林军副将关于京畿遇袭事件的奏报,眉头紧锁。冯坤、陈冲无恙,袭击者身份不明,现场遗留指向镇北侯府的伪造信物……这一切都透着浓重的阴谋气息,也让他想起了不久前那场同样诡异的“灯海惊雷案”。两案叠加,幕后之人对京城安稳、对朝廷重臣的恶意昭然若揭。
然而,皇帝的目光扫过下方垂首肃立的武王李继、太子,以及神色清冷孤高的镇北侯林汐月(阿月),心中涌起的不是彻查到底的锐气,而是深深的疲惫和一种帝王权衡的考量。北境军需案已结,冯坤、鹞鹰等人罪证确凿,再掀波澜,牵扯下去,只会让朝局更加动荡,让皇家颜面更难看。尤其是武王和太子刚刚因“灯海惊雷案”受罚,此刻再查,难保不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动摇国本。
“够了!” 皇帝沉声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殿内所有细微的议论,“北境军需贪渎一案,人赃并获,主犯冯坤、鹞鹰等已伏法!此案,到此为止!京畿宵小袭击押解队伍,意图不明,着京兆府与御林军严加追查,务必肃清余孽!然,此案与军需案不可混为一谈,任何人不得妄加揣测,攀扯功臣!再有妄议者,严惩不贷!”
金口玉言,一锤定音。
穆之站在翰林院队列的末尾,垂着眼睑,心中了然。‘果然,还是这样…… 他无声地喟叹。这位陛下的作风,一贯如此。稳定压倒一切,皇家的体面重于真相。只要不直接威胁到他的龙椅,他乐于和稀泥,维持表面的平衡。这结果,虽未能深挖“百鸟巢”,彻底铲除武王势力,但至少保住了阿月,也暂时压下了风波,为他和阿月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算……差强人意吧。
退朝后,穆之并未回翰林院,而是径直走向了镇北侯府。这一次,那扇曾对他紧闭的朱门,在门房复杂的眼神注视下,缓缓为他敞开。
阿月在书房见他。气氛凝重而微妙。没有了朝堂上的清冷孤高,她坐在书案后,眼神锐利如鹰隼,审视着眼前这个一袭月白儒衫、气质却沉稳如渊的青年。
“孤先生,” 阿月开口,声音听不出情绪,“京畿之事,多谢警示。” 她并未点明那份匪夷所思的密信,但这句道谢本身,已然是破冰之举。
穆之坦然回视:“侯爷言重了。分内之事。” 他并未居功,态度不卑不亢。
接下来,是一场漫长的、充满试探与交锋的谈话。阿月的问题如同连珠箭:
他如何得知武王的灭口嫁祸之计?(穆之答:推演其行事逻辑,结合零散线索推测。)
那精妙绝伦的密信手段从何而来?(穆之答:家传杂学,雕虫小技。)
他屡次三番示警、干预,究竟有何目的?背后站着谁?(穆之答:为社稷安稳,为忠良不蒙冤,无人指使。)
穆之的回答滴水不漏,真假掺半,既承认了自己“有所作为”,又巧妙地避开了所有无法解释的核心(重生、先知)。他展现出的洞察力、对朝局的理解以及对阿月处境精准的把握,让阿月心中的震撼和疑惑不减反增。她感觉自己在面对一个深不见底的谜团,每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背后,都隐藏着更深的不合理。
谈话渐深,触及北境、百鸟巢、乃至皇帝的态度。穆之言语间对阿月的关切和维护,虽极力掩饰,却依旧如涓涓细流,悄然渗透。阿月听着他冷静分析局势,为她谋划应对之策,那份久违的、被理解甚至是被守护的感觉,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涟漪。
当穆之再次强调,武王和林修闲绝不会罢手,让她务必小心自己的弟弟林修闲时,阿月心底那份因家族背叛而深藏的剧痛和无力感瞬间被点燃!理智的弦在巨大的压力和对眼前人深不可测的恐惧中,骤然绷断!
“够了!” 阿月猛地站起,清叱一声!寒光乍现!
呛啷——!
那柄象征着镇北军无上权柄、饮过无数敌人鲜血的“镇北剑”,已然出鞘!冰冷的剑锋,带着凛冽的杀气和阿月眼中翻涌的复杂情绪,稳稳地架在了穆之的颈侧!
书房内空气仿佛凝固。烛火在剑身上跳跃,映照着两人近在咫尺的脸庞。
“孤穆之!” 阿月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那双总是清冷的眸子此刻燃烧着困惑、愤怒、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你究竟是谁?!你处心积虑,步步为营,到底想干什么?!说!否则……” 剑锋微微下压,寒气侵肤。
被利剑加颈,穆之脸上却不见丝毫惧色。他看着眼前这张近在咫尺、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绝美脸庞,看着她眼中那份强装的凶狠下深藏的疲惫和不安,前世今生积累的所有情感——刻骨的思念、无尽的悔恨、失而复得的狂喜、守护的执念——在这一刻如同熔岩
第21章 梦蝶引·剑吻惊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