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丰收农场总部。
     李旭对此毫不知情,也并不关心。
     因为他知道,系统赋予他的能力,凭现在的科学技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破解的。
     他正和张薇一起,坐在窗明几净的员工食堂里,享受着难得的午餐时光。
     食堂的饭菜丰盛可口,张薇像个细心的姐姐,为李旭打了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有荤有素。
     其中,一根金黄饱满、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熟玉米,格外引人注目。
     “老板,尝尝这个,咱们食堂新上的鲜食玉米。”张薇笑着将餐盘递给李旭。
     李旭拿起那根玉米,咬了一口。
     软糯香甜,汁水丰盈,与普通玉米干涩的口感截然不同。
     “味道不错。”他点了点头,“鲜食玉米,这几年确实发展得很快。”
     张薇也拿起一根,边吃边说:“是啊,不过去年还有人嫌它贵呢。市面上一根真空包装的鲜食玉米,能卖到六块钱。很多人都觉得,玉米嘛,地里长出来的,成本能有多少?肯定是暴利。”
     李旭笑了笑:“这其实是个误解。大家习惯了用饲料玉米的成本,去衡量鲜食玉米的价格。”
     他放下玉米,像个农业专家一样,娓娓道来:“我们平常认知里几毛钱一根的玉米,主要是黄玉米,属于硬质玉米,主要用途是做饲料或者加工成工业酒精、玉米淀粉。它的特点是产量高,好种植,但含糖量低,直链淀粉含量高,口感干硬,不适合直接鲜食。”
     “而鲜食玉米,比如我们吃的这种甜玉米、糯玉米,是专门培育的品种。”他指了指盘中的玉米,“你看,它的颗粒饱满,皮薄无渣。这是因为它在乳熟期采摘,含糖量、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含量都远高于普通玉米。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种子贵,种植要求高,对病虫害更敏感,产量也比饲料玉米低不少。光是种子和种植环节,一根鲜食玉米的田间成本,就可能高达两块钱。”
     张薇听得连连点头:“原来如此。再加上采摘、冷链运输、加工包装、仓储物流……这么一算,卖六块钱,真不算贵。”
     “是啊,”李旭感叹道,“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可惜,很多时候,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造成误解和矛盾。”
     两人一边探讨着现代农业的种种现象,一边吃完了午餐。
     饭后,李旭婉拒了张薇开车送他的好意,独自一人回到了桃山基地。
     他喜欢这种与植物独处的时光,照顾山上那些千奇百怪的植物,能让他纷乱的思绪得到沉淀。也能让植物产生新的特性。
     第二天,李旭在桃山忙碌的一阵,休息之余,手机上弹出的一条新闻,瞬间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
     标题触目惊心:
     《“僵尸玉米”入侵市场!你吃的“新鲜”玉米可能已在冷库沉睡五年!》
     李旭点了进去,详细的报道让他眉头紧锁,脸色也一点点变得阴沉下来。
    喜欢。
  

第318章 鲜食玉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