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章 削藩骨未寒[1/2页]

浮生重启录 信手闲书聊东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长安城的风,从来没有像今日这般冷。
     我穿着整齐的朝服,衣袂被风卷得猎猎作响,绣着獬豸的袖口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那是御史大夫的官徽,本该象征公正,此刻却像个讽刺的印记。
     士兵的铁槊抵在我后心,推着我踉跄前行,脚下的石板路浸着晨露,滑得让人几乎站不稳。
     街角的老槐树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枝桠间漏下的月光,像极了十二岁那年彭城驿馆的夜。
     那时我随父亲赴任,宿在驿馆。
     深夜里,刺客的刀光映着槐树影,阿宁刚满十岁,还不会武功,却把我推进枯井。
     我至今记得她推开我时掌心的温度,带着孩童的柔软,却又异常坚定。
     她抱着装满槐花的锦囊冲出去,井底的我听见她的尖叫混着花瓣簌簌掉落的声音,每一声都像扎在心上的针。
     爬上来时,她缩在槐树根下,鬓角插着半支断簪——那是母亲留给她的唯一信物,衣襟上绣着的并蒂莲被血浸成黑红,花瓣边缘卷曲,像烧过的纸。
     她看见我时,嘴角还挂着笑:“大人的朝服没脏就好。”
     那时的我不懂,为何她总把我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直到后来才明白,从父亲在人牙子手中救下她的那一刻起,她的命就和我绑在了一起。
     此刻刑场的石板路,与当年驿馆的青砖竟有几分相似,只是这次换我穿着染血的朝服,走向生命的终点。
     三个月前,父亲站在庭院里,望着满树的槐花,轻声叹道:“错儿,你可知这削藩之举,会让多少人对你恨之入骨?”
     他手中的青竹杖轻轻敲打着地面,杖头的铜铃发出细碎的声响,那是他年轻时任廷尉时的旧物,如今已布满铜绿。
     我放下手中的竹简,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容,两鬓的霜雪比去年又重了几分,心中一痛。
     父亲一生清廉,本可在家安享晚年,却因我卷入这政治的漩涡。
     “父亲,如今诸侯势力膨胀,齐国七十余城,楚国四十余县,吴国擅铸钱煮盐,富可敌国。”
     我指着竹简上的《削藩十策》,墨迹未干,“若不削藩,天子威严何在?宗庙社稷又如何安稳?当年贾谊上《治安策》,言‘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如今正是践行之时。”
     父亲苦笑着摇头:“错儿,你可知贾谊为何郁郁而终?急则生变啊。”
     他转身望向槐树,月光透过枝叶洒在他肩上,像落了一身的雪,“高祖分封子弟,原是想屏藩王室,如今却成尾大不掉之势。然诸侯皆高祖血脉,陛下刚继位,根基未稳,若强行削地,难免逼得他们联合反叛。”
     “那便任由他们坐大?”我忍不住提高声音,“七国之地已占天下半壁,若等他们羽翼丰满,再想削藩,难如登天!”
     父亲沉默许久,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我:“这是为父早年写的《诸侯论》,你看看。”
     我展开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削藩者,宜分其权而非夺其地,收其财而非削其爵,循序渐进,方为上策。”
     墨迹斑驳,显然写于多年之前。
     我心中一震,忽然想起文帝时,父亲任太子家令,曾与贾谊争论削藩之策,当时我尚年幼,只记得父亲说“欲速则不达”。
     如今再看这竹简,才明白父亲的深意。
     但那时的我,只当这是父亲的担忧,却不想,他竟在三日后服毒自尽。
     临终前,他特意将我的《削藩十策》藏在槐树根下,怕被叛军损毁,而自己却饮下了景帝赐的鸩酒——不,不是景帝,是袁盎,是那些被削藩触怒的诸侯,借皇帝之手,除了他们眼中的绊脚石。
     初入官场时,我研习申不害、商鞅之术,以为只要有严刑峻法,便可治国安邦。
     汉文帝时,我因善辩和才学被任命为博士

第1章 削藩骨未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