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李世民沉默良久,最终下定决心:
     “传朕旨意,停明年封禅。”
     八月壬戌(初八),李世民亲自手书诏令。
     他在诏书中写道:
     “五岳超越霄汉,四海延亘大地,藏污纳垢,无损于山高水深。
     今薛延陀新附,人心未宁,又逢河北水患,百姓困苦。
     朕身为天子,当以天下为己任,岂能为一己之愿,劳民伤财?封禅之事,暂行停止。”
     诏令一出,朝堂哗然。
     有大臣进谏劝阻,认为封禅筹备已久,半途而废实为可惜。
     但李世民心意已决:
     “朕若执意封禅,与暴君何异?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朕最大的心愿。”
     消息传出,民间百姓无不称赞。
     河北受灾的百姓更是感激涕零,他们原本担忧为了封禅,朝廷会加重赋税徭役,如今心中大石终于落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世民将精力投入到救灾和安抚薛延陀各部上。
     他下令调拨粮草运往河北,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派遣能吏前往治理。
     同时,他还亲自接见薛延陀各部使者,以宽厚的态度安抚他们,承诺会给予他们安稳的生活。
     这一年的长安,虽未迎来封禅的盛典,却因李世民的这一决定,让百姓感受到了真正的太平盛世。
     而那封停止封禅的诏令,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彰显着一代明君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
     数月后,当李世民再次站在太极殿,看着各地送来的捷报 河北灾情渐缓,百姓开始重建家园;
     李世民倚着蟠龙榻,指尖摩挲着案头泛黄的《停封禅诏》残稿,忽听得窗外传来归雁长鸣。
     案几上,新呈的边疆奏报摞得齐整,薛延陀诸部纳贡的羊皮文书边角还带着草原的膻腥味。
     “玄龄,你看。”
     他将燕然都护府的捷报推过去,朱批在阳光下泛着暗红,
     “回纥部送来的马群膘肥体壮,铁勒人开垦的新田已过千顷。”
     房玄龄接过文书时,瞥见天子鬓角新添的白发,恍惚想起数年前那个燥热的八月。
     彼时陛下在龙案前挥毫停封禅,墨汁溅在明黄圣旨上,像极了此刻窗外飘零的桃花。
     “当年若执意东巡。”
     李世民望着窗外宫墙,苍老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庆幸,
     “薛延陀怕是要再起刀兵,河北的灾民又该多饿死多少?”
     他突然转头,目光如炬,
     “朕虽未能封禅泰山,可北疆安宁,百姓安居,这算不算比刻石记功更实在的碑?”
     房玄龄躬身时,朝服玉带撞出清响:
     “陛下以苍生为念,方有今日太平。臣记得那年停诏传至河北,流民们捧着粗陶碗高呼万岁,碗里的稀粥都跟着颤。”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低沉,34;泰山之高不过千仞,陛下仁德却如江海,泽被万民。
     殿外忽起微风,将案头的奏章掀起一角。
     李世民伸手按住,却摸到诏书上自己当年写下的:
     藏污纳垢,无损山高水深。
    喜欢。
  

第337章 诏止泰山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