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6章 新政之火,从“格物院”到“长安城建”[1/2页]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准奏。以,三年为期。”
     当这道由李世民亲笔朱批的圣旨,正式下发三省六部,昭告天下之时,整个长安城的官场,都陷入了一片,失语般的震撼之中。
     所有的人,都明白了。
     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一个由太子李承乾,主导“政”由天子李世民,总领“君”的,“二元并立”的,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已经正式形成。
     从此以后,在这长安城里,在这大唐的天下,东宫的政令,将在民生、经济、内政等领域,与皇帝的圣旨,拥有几乎,同等的……效力!
     无数嗅觉敏锐的官员,开始悄悄地改变自己的风向。
     东宫别业的门前,那本已渐渐冷清的车马,再一次变得络绎不绝。
     只是这一次,前来拜谒的,不再是那些,投机的宗室和勋贵。
     而更多的是一群,真正心怀抱负,渴望在“新政”中,大展拳脚的……寒门能臣,与技术官僚。
     他们从太子殿下,那份足以改变世界的《权力清单》中,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让他们摆脱门阀束缚,实现人生理想的希望。
     而李承乾,在得到了,他想要的“法理依据”之后,没有丝毫的停歇。
     他立刻开始了他那,雷厉风行,也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新政第一步”。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那一直寄身于国子监之内,由马周,苦苦支撑的“格物学社”,正式独立出来!
     并以太子的名义上奏,成立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直接隶属于他“经济与改革总司”的……官方机构!
     ——大唐皇家格物院!
     这个“格物院”,其编制之奇特,其职能之广泛,再次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它不设博士、助教等传统官职。
     而是,设立了,诸如“算学部”、“物理部”、“化学部”、“农学部”、“医学部”等,十几个,闻所未闻的“部门”。
     其招募的,也不是什么经义大家,文学巨匠。
     而是,全天下的能工巧匠、杏林国手、农田老叟、甚至是精通算学的商贾!
     只要你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一技之长,无论出身,无论贵贱,皆可入主格物院,成为“院士”,享受,比国子监博士,还要优渥的俸禄与待遇!
     这个举动,无异于在那早已等级森严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之上,硬生生地,撕开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李承乾,在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全天下宣告:
     技术,与经义,同样高贵!
     工匠,与士大夫,同样值得被尊重!
     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都为之,沸腾了!
     无数被压抑在社会最底层,怀有一技之长,却报国无门的“奇人异士”,如同百川归海一般,向着那刚刚挂牌的“格物院”,疯狂地涌来!
     而马周,则被李承乾,正式任命为,这所“新式大学”的……第一任,祭酒!
     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让他将太子殿下那“经世济民”的“大道”,彻底发扬光大的,最完美的舞台!
     而李承乾,做的第二件事,则更加,出人意料。
     他将那从江南运回来的巨额财富。
     以“皇家农商银行”的名义,在长安成立了一个,全新的专项基金。
     ——“长安城市建设与发展基金”!
     然后,以“总司”的名义,向整个长安城,所有的居民,下达了一道,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新政令。
     政令的内容,很简单。
     修路,挖渠,建新房!
     第一:修路!
     总司,将动用“发展基金”,雇佣数万民夫,以“格物院”最新研究出的“水泥”(一种,比糯米灰浆,更坚固,也更廉价的新式建筑材料)为原料,将整个长安城,一些坑坑洼洼的泥土路,

第116章 新政之火,从“格物院”到“长安城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