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崇文馆内,灯火通明。
     “关中农田水利督造总司”的衙门,已经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
     段纶带着工部的匠人们,日夜不休地在各个工地进行实地勘测,完善施工图纸。
     戴胄则指挥着户部的官吏,用李承乾发明的“算盘”,将那如山一般涌入的钱粮,一一登记造册,建立起了一套清晰高效的财务系统。
     李纲和马周,则负责文书与监察,确保太子下达的每一道命令,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但李承乾,却并没有丝毫的轻松。
     他的书案上,堆着的,不是水利工程的图纸,而是一份份来自户部和盐铁司的陈年旧档。
     这些卷宗,记录着大唐立国以来,关于“盐”的一切。
     盐,是百味之首,是民生之本,更是国库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唐初,沿袭隋制,实行“官督民产,官运官销”的食盐专卖制度。
     但随着天下承平,人口滋生,这套制度的弊病,也日益凸显。
     官僚体系臃肿,运输成本高昂,层层盘剥之下,官盐的价格,居高不下。
     而与之相对的,是“私盐”的猖獗。
     “殿下,您看的这些……是?”
     新任总司监察长马周,抱着一摞刚刚审核完的文书,走进书房,看到太子看的卷宗,不由得有些好奇。
     “马周,你来了,坐。”李承乾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将一份卷宗推了过去。
     “你看看这个。”
     马周疑惑地接过卷宗。
     那是一份关于江南两淮地区盐场产量的报告。
     报告上显示,两淮盐场,作为大唐最大的产盐区,其官方记录的“官盐”年产量,仅有五十万石。
     但另一份由地方官府呈报的、关于“盐户”人口与灶具数量的估算报告却显示,以两淮地区的人口与生产规模,其理论上的年产量,至少应该在……三百万石以上!
     “这……这怎么可能?!”马周失声惊呼,“差了……差了足足二百五十万石!这……这其中巨大的差额,都到哪里去了?”
     “到哪里去了?”李承乾冷笑一声,“还能到哪里去?自然是变成了‘私盐,流入了那些人的口袋里。”
     马周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不是愚笨之人,立刻就明白了这背后所代表的恐怖现实。
     每年二百五十万石的私盐!
     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天文数字!
     这背后,隐藏着一张何等巨大的,由地方官吏、盐商大贾、江湖盐帮,乃至……朝中某些世家大族,共同编织起来的,利益网络!
     就像一群贪婪的硕鼠,在暗中,疯狂地啃食着大唐的国库根基!
     “孤敲诈了北方世家,得了几十万贯,便沾沾自喜。可与这江南的‘盐利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李承乾的声音,变得冰冷刺骨。
     “北方世家,控制的是‘人与‘地,他们想要的是名望和政治权力。而江南的这帮人,他们控制的,是‘钱与‘货,他们想要的,是能与国库分庭抗礼的……经济实力!”
     马周听得心惊肉跳。
     太子殿下,恐怕又要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了。
     “马周。”李承乾的目光,变得锐利如刀。
     “臣在!”
     “孤要你,立刻从你监察御史的旧部中,挑选十名最可靠、最精明,也最……不为人知的寒门子弟。”
     “孤要他们,立刻南下,赶赴扬州!”
     “他们的任务,不是去查案,不是去抓人。”李承乾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是去给孤,当‘商人!”
     “商人?”马周彻底懵了。
     “不错,商人。”李承乾从书案的暗格中,取出了一沓设计精美的纸质凭证。
     那凭证的样式,与之前的“劝农债券”,有几分相似,但上面的文字,却截然不同。
     赫然写着——“大唐皇家盐业凭引”,简称“盐引”。
     “孤,要废除现有的‘官运官销制度!”李承乾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
     “从今往后,朝廷,只负责一件事——收税!”
     “盐场产出的所有盐,在出场之前,都必须由盐铁司的官员,进行称重、计税。税率,暂定为三成。”
     “凡是缴纳了盐税的盐,便可获得一张对应数量的‘盐引。持有此‘盐引者,便可自由地,将食盐贩运至大唐的任何一个州、任何一个县,进行销售!其售价,由市场自行决定!”
 

第26章 刀指江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