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1章 感同身受[1/2页]

火红年代大江淮 琅琊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水平去大学报到,是李国强送过去的。
     孩子虽然很厉害,可毕竟是远离家乡,换了谁也舍不得。
     刘超英也想去送,可是家里还有两个娃,根本走不开。
     安淮市有直达安徽合肥的长途班车,李国强早早就去买好了票。
     没想到,县政府给派出了小轿车,这样李国强就省心多了。
     途经滁州,李国强想起了课本上学到的《醉翁亭记》,印象深刻,准备有空带着家人到访琅琊山一趟。
     到了校门口,看到“中国科技大学”的铭牌,李国强非常感慨,当初自己是多么渴望能进入大学校园啊!
     可是因为特殊原因,李国强没能进入梦想的殿堂,反而下乡插队到了山阳县青莲乡桃源村。
     很多事情好像就在眼前,令人唏嘘。
     人生的命运经常不能自己掌控,但不能服输,同样的环境里,是有办法改变一些轨迹,让自己取得意外成功的。
     甚至还会有人愿意和你一起承担生命之重,比如刘超英。
     想来想去,李国强发现,就是刘超英来了之后,自己的命运就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完全摆脱了原来的生活。
     现在是进入了,却是陪儿子刘水平来的。
     “儿子,这个校园是很多人的梦想,你现在来了,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不要骄傲,抓紧时间学习,知识越多,你的力量就越大,你的站位就越高,你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就越大。”
     他指着橱窗里的校史介绍说:“你子你看,在这里工作过的人有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等,他们都是着名的科学家,你就应该向他们这些人学习。”
     “爸,华罗庚我知道,奥数老师讲过,很了不起的。”
     李国强意外的发现,这刘娃不叫自己“大”了,第一次叫了“爸”。
     是因为到了大城市吗?
     至少说明这孩子入乡随俗,适应能力很强。
     这一点李国强很欣慰,这孩子将来不可限量。
     “不仅要搞好学习,带要搞好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才有更大的进步。”
     “嗯,爸,我晓得的。”
     “我们国家现在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都还薄弱,不能适应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尤其是新兴学科的尖端人才少之又少,希望你就是其中那一个。”
     “爸,我会努力的。”
     学校招生办组织人过来接,安排好宿舍,又把刘水平带着熟悉了一下校园环境,哪个学院,食堂在哪儿,图书馆、体育场、实验楼、化学楼、电子楼、生物楼、国家同步辐射实验楼、卫生院等等。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李国强觉得,校园不比青莲乡小就是骑着自己的小玉河,也要兜上几圈才能转过来。
     “今年是建校30周年,学校刚刚进行了扩建,由原来迁址合肥的6万平方米到现在原51万平方米,校园计算机网络也已经建成,刘水平小同学,你的运气很好,现在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个老师介绍道。
     “老师,我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学

第121章 感同身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