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几人坐在一起,反复商量,终于达成一致:王二妮、何玲和小花三人住原来的大屋,老两口则搬进新腾出来的小厢房,安静又私密。
至于收入方面,大棚种蘑菇赚的钱先统一存着,作为日后的应急储备。
日常开销则用王二妮打零工的收入,加上何玲的抚恤金来维持,不花盛妍大棚的钱。
好在何家两位老人勤快本分,从不闲着。
每天天刚亮就起床,一个做饭熬粥,一个打扫院子、洗衣服,顺手还会整理柴火、喂鸡喂鸭,干点力所能及的杂活。
他们不愿让儿媳和孙女太累,总是主动把家务揽下来。
王二妮也没闲着。
她白天去厂区后勤部做些搬运、整理的短工,手脚麻利,为人踏实,深得管事阿姨的信任。
有时候,她也会去盛妍的大棚里帮忙采菇、翻土、装袋,干得认真细致。
盛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脆把普通菌种的培育方法也教给了她——如何消毒木屑、调配营养基、控制温湿度,甚至连接种的操作都手把手地示范。
后来,厂区食堂需要稳定供应的菌类,盛妍干脆推荐王二妮承接这项任务。
经过几次试验后,王二妮培出的菌种质量稳定,产量也不错,渐渐成了厂区的固定供应商。
这样一来,她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做事也更有底气了。
这份工作,也算是在这平淡日子里,悄悄开出的一朵小花。
盛妍整天泡在实验室,研究怎么种猴头菇和灵芝。
她一头扎进这个项目里,几乎不眠不休。
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实验室,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
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显微镜、记录本和培养皿,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查阅各种资料和实验数据。
她的目标很明确——攻克猴头菇与灵芝的人工培育技术,这不仅关乎药材的稳定供应,更可能为未来的生物农业开辟新路径。
她先摸清它们的生长环境和习性,翻遍空间里的资料。
她把所有能找到的古籍、科研论文、农林资料全都调了出来,一页一页仔细研读。
从海拔、湿度、光照到土壤酸碱度、树种偏好,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她还调出空间中珍藏的古老图谱,对照现实环境做比对分析。
甚至动用了系统数据库,提取出历史上最适宜这两种菌类生长的自然条件模型。
后来还拉着彭宴舟一起去山里转了一趟。
那是一次临时起意的考察。
盛妍觉得光看数据不够,必须实地验证。
于是她拉上彭宴舟,带上采样工具和便携式检测仪,驱车前往深山老林。
山路崎岖,雨后泥泞,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林间小道上,彭宴舟背着设备走在前面为她开路,而盛妍则紧握着地图,一边走一边对照GPS坐标。
喜欢。
第226章 培育技术[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