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月底,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正式召开,国民党不负众望,赢得了参众两院的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会第一大党拥有组织责任内阁的权利,国民党据此可重组民国内阁,继而限制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国民党的党魁,名义上虽是孙中山,但一直以来,主持国民党合流工作的却是宋教仁,而国民党能够赢得国会选举,自然也是宋教仁的功劳,所以,在国会大选胜出后,他亦被视为新一任内阁总理的不二人选。
为此,国民党在上海召开了会议,商议组阁事宜,亦商讨与袁世凯的政治博弈,甚至是整个民国的命运,所以不仅仅孙中山和黄兴亲自到场,其他国民党元老、主要议员和各地掌握实权的都督亦亲自或派人出席。
当然,作为中情局局长,王亚樵和青衣也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只是杨猛没有想到,这一次,就连他也被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点名邀请出席。
与会之人,有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沪军都督陈其美、湖南都督谭延闿、福建都督孙道仁、四川都督尹昌衡,以及国民党诸多元老和骨干,张静江、许崇智、谭人凤、蔡元培……
这些地方都督,多属同盟会—国民党系统,并在辛亥革命后,控制了整个南方富庶的省份,试图通过地方军政自治,来对抗袁世凯的集权。
事实上,这才是袁世凯一直犹豫不决,不愿真正发动内战的真正原因,只是只有杨猛心里清楚,这些看似龙精虎猛的军政府都督,并非是坚决的革命派或共和派,至于他们麾下的新军,素质只能说是良莠不齐,甚至有的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然而,与会之人,大概没有人会认同杨猛这个观点,甚至在他们的眼中,占据了北方众省的袁世凯,在军力上比南方强得有限,若是自信一点,或许也只在伯仲之间。
所以关于国民党北上组阁之事,自然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在不知不觉间,隐隐地分成了激进派和民主派。
“诸位,我等讨论已有三个多小时,仍未能达成共识,或许是因为各自对此已有成见,那么不妨听一听杨猛同志有何高见……”
黄兴揉了揉生疼的眉心,看了看正变得面红耳赤的众人,又看了看同样有些疲惫的孙中山,决定让一直默不作声,旁观了全程的杨猛发言。
喧闹的会场瞬间一静,大家的目光瞬间投向了杨猛。
作为国民党的高层,众人心里自然清楚,名义上中情局的局长如今虽然是王亚樵和青衣,但真正能够统合中情局与红楼等江湖力量的,却是眼前这个好似高僧大德的杨猛。
当然,所有人也都明白,这个看起来好像活佛在世的年轻人,其手上沾染的高手人命,恐怕在座诸人加在一起也追不上。
红楼丹会公推出来的民国武林第一高手,打破虚空第一大圣,威震海外诸国的神猴杨猛!
轰轰烈烈的红楼丹会,在经历了三天时间的论道后,便悄无声息的结束了,没有江湖中人想象中的血雨腥风,也没有为了争夺天下第一的虚名而惨烈厮杀,一切都在杨猛向诸多丹境宗师阐述了虚空心得后,便再没有了任何的意外。
唯一的意外,就是白夜真人立地碎虚入圣,让杨猛得以受到了‘抬桩之礼,让杨猛彻底获得了南北武林近百名武术大家的集体认可。
至于六大真君,与之前几位突破后的虚空武圣一样,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而不出,任由杨猛一人借着红楼丹会的机会,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人望和人脉。
他们已经老了,老的无法继续前行了。
既然走不动了,那便做好新老交接的传承,将武门的这个规矩传下去,并集体的推上这个新人一把,让杨猛自此彻底上位,成为整个华夏武林新生代的道标,成为已日落西山的武夫之道的新王。
新王登顶,老臣可以阻挠也可以顺水推舟,但阻挠终究无法抵挡滔滔大势,反而只能让新王的双手沾染上鲜血,如此不如在新王的身后助推一把,让他登上前人未曾到过的山顶,去领略顶峰无限风光。
武夫一道,自从枪械出现以后,就渐渐没落,未来只能更加严重,自己这帮老人改变不了这个大势,那便将未来的一切都交给新王,让新王来找寻此道未来的生存之路。
“宋先生,从政治的角度上来看,此次大选我方虽然大获全胜,占据了大义,为南北两方的政治博弈,夺得了一份重要的筹码,我认为,上策是要与北洋政府进行磋商,平稳有序的进行南北两方权力的重新分配!”
“杨先生之计,实乃老成谋国之言,只是党内如今群情汹涌,此时若与袁世凯私下妥协,恐怕会伤了各地同志的革命热情!”
第六六七章 组阁争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