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六十一章 陕民[2/2页]

火红大明 呆某讲故事了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什么他们每年有三个月的假期。
     在6月份时得到情报的各个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一方面增加工作队的数量。一方面在工作队前往的路上增加各个地区补给点的储备。
     而在开封地区也基本上就不走陆路了,而且购买船只直接通过河运的方式入海,当时的黄河主要走“南道”,即向东南经徐州、淮安汇入淮河,最终通过云梯关(今江苏滨海县)入黄海(今属东海)。不过实际情况是通过云梯关经运河转长江刘家港(今太仓)。整个过程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不过那里有飞剪船可以直接将百姓运到台北基隆,省去了从登莱地区运输到台湾的时间。整个过程趁着河水并未冰冻的时机将人运到海边,等待冬季顺风期。再加快运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间到了腊月的时候,仅仅开封地区就运输了2万多人。而走陆路的进入青州府的有人,此时经过统计后,在山西到兖州府地区路上的有人左右,滞留在开封地区的有来人,工作队估计那1万多人很有可能有将近三成挺不过冬季。
     而对于在台湾的干部们来说,现在做生意倒是其次的,最关键的是用一年的时间来运输20万左右的大明百姓是非常值得的事情。这意味着在北宋周边岛屿和巴布亚岛有20万人,对于当地生产和融合是非常大的帮助。
     但是对于在青州府负责登记的干部来说,这意味着工作量骤增。
     “又加班了。”此时正在奋力挥动锤子的李四成见到了刚刚吃完饭回来的工友。听他的口中讲述队长在吃饭后的工作安排不由得的说道。
     “哈哈。老李你还埋怨上了。现在谁不想着好好干?这加班不仅有加班票子拿,公司今年外派了好些人离开。空了这么多的房子,大家都等着跟一个优秀员工的名头分到一套房子。”工友一边说着一边重新拿起自己的锤子。
     “哈哈哈!徐大郎,谁不知道有媒婆给你家大郎谈了门亲事,你这就等着一套房子给你家大郎娶媳妇儿啦。”李四成虽然调侃着,但是手上的活儿却没有慢下来的意思。
     “那可不,今年儿子探亲假回来就成亲!不赶快评个优秀工人,这娶媳妇往哪儿放。”徐大郎脸上都是得意。
     “那可不一定,你儿子那是从军的,咱现在谁不知道?在咱们登莱地区军汉可是香饽饽。”另一个工友夹带着陕西味道的官话调侃着徐大郎。
     “你这汉子眼红我了!要我说呀,你儿子也差不多,再有两年时间儿子到年龄了。你不和我一样也是撅着屁股让儿子去参军。我看到时候上你家说媒的呀,你家门口儿还得换一个铁的。”徐大郎也是嘴巴不吃亏。
     工友们听着两人的调侃也是哈哈大笑,“我说呀最有能耐的还得是咱们李队长!”那个刚刚正在调侃许大郎的工友说到。
     “那可不!我和四成哥是一起来的咱们登莱。而且要按日子算,我比四成哥还要早来那么半个月时间,现在四成哥都成了队长。而且人家大郎那次来咱们宿舍不是挂一张奖状!要我说呀,从军确实是好去处。不过人四成哥儿子那可是状元的好苗子!”徐大郎也是说到。
     “哎!这事儿可说不定!”李四成谦逊的说道。
     “我听登记部门的干部们说,这次从陕西,山西来的人还挺多的。”另一个工友开口说道,不过听他的口音应该是河南的。
     “嗯!确实我听大队长说,咱们这个回型通道还要多建12条。”李四成拿起旁边炉子上的水壶倒了一杯热水说道。
     “那应该有我老家的,去年我叫他们一起走的时候他们不走,都舍不得家里的那十几亩地的收成!得亏我现在来了咱们登莱,要不啊!我今年可能就饿死了已经。”徐大郎开口了。
     “那可不,我不是来了,咱们登来福,你那儿子别说说媳妇儿了,估计连树皮都吃不上。”工友接话。
     “你别笑话我!我看你家的婆姨也是长了肉,年初的时候那瘦的和小鸡仔似的,别说站都站不直了,估计来一阵风都得给你刮跑了。结果呢?昨天你婆姨来看你的时候我都没认出来。”徐大郎的话又让大家开心的笑起来。
    喜欢。
  

第三百六十一章 陕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