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9章 对比[1/2页]

从县长秘书崛起 林书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坐在第一排正中央的一位白发苍苍不怒自威的老领导侧过头,对身边的发改委主任低声说了一句:“这个年轻人不简单。有情怀,有担当,更有办法。”
     “我们的一些同志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早就忘了我们的发展到底是为了谁。”
     发改委主任连忙点头称是,心中却已是惊涛骇浪。
     这位老领导一句话的分量代表着什么?
     代表沈风要起来了!
     ……
     接下来的问答环节,彻底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李哲楷一方的媒体和学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
     “请问沈书记,北川模式的资金从何而来?”
     “据我们所知,国开行提供了百亿级别的贷款。这种依靠政策性银行输血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一旦政策有变,项目是否会立刻烂尾?”
     “请问沈书记,您提到了‘文化财政,这个概念很新颖。但文化价值如何量化?如何确保它能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而不是沦为空谈?”
     面对这些刁钻的提问,沈风对答如流,不急不躁。
     “关于资金,国开行的贷款确实是启动资金,但不是全部。”
     “我们的地下商业综合体项目已经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关注,飞建集团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已经表达了合作意向。我们是用政府的信用做了一个‘引子,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来唱主角。”
     “至于文化价值的量化,我想反问一句,故宫的价值可以量化吗?长城的价值可以量化吗?”
     “有些东西是不能,也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个对自己文化有信心的城市,还怕吸引不来游客,还怕留不住人才吗?”
     他的反问巧妙有力。
     而当问题抛给李哲楷时,画风则完全不同。
     一位来自官方报刊的资深记者站了起来,他没有提问沪海的成就,反问他:
     “李市长,您的金融创新蓝图非常宏大,但您是否考虑过过度金融化可能会带来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当所有聪明的大脑和庞大的资本都涌入金融业追逐快钱时,谁来搞实体经济?谁来做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硬科技?”
     “我们国家是要成为华尔街的跟班,还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问题正中要害!
     这正是韩卫东和张谦他们准备的材料里反复警示的核心风险!
     李哲楷猜到会有质疑,没想到会这样咄咄逼人,不给脸面的令人厌恶。
     背后有谁的手笔,不言而喻。
     他的脸色没法再保持镇定。
     他只能用复杂的金融理论来解释和辩驳,但在那个简单而又根本的问题面前,他所有的解释都苍白无力,支支吾吾,眼神躲闪。
     高下立判。
     论坛结束时,沈风被一群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市长和书记们团团围住,纷纷向他索要联系方式,希望能去北川实地考察学习。
     而李哲楷的身边则冷清了许多,只有几个投行家还在安慰他。
     他远远地看着被众人簇拥仿佛众星捧月般的沈风,眼神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自己今天输了。
     不仅输了场面,更输了“势”。
     他精心准备的‘礼物被对方用一种他完全没想到的方式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
     他从牙缝里挤出两字。
     “沈风……”
     ……
     当晚,关于这次论坛的新闻迅速占领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如李哲楷所料,几家和他关系密切的国际财经媒体都以《金融创新遭遇保守主义阻力》之类的标题,明褒暗贬。
     将沈风塑造成了一个不懂经济、阻碍开放的“保守派”代表。
     但在国内,风向却截然相反。
    

第149章 对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