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皇后的自谦之词,他全当未闻。
毕竟,作为常入宫的老友,他深知马皇后的性情。
午膳后,与安庆再叙片刻,马皇后便启程回宫。
胡大老爷携全家送至门口。
马皇后离府仅三日,胡仁彬的新任命便至。
“升任鸿胪寺少卿,从五品。”
此职清贵,品级适中,既不张扬亦不卑微。
事务适宜,既能兼顾公务又能陪伴身怀六甲的妻儿。
且风险甚微,一切恰到好处。
胡大老爷点头认可,胡仁彬满怀喜悦地赴任。
(本章完)
胡大老爷处理好胡仁彬的新职位后,愈发觉得胡府不再是他的久留之地。
起因在于安庆怀孕,急需一个宁静的环境养胎。
而他生性爱热闹,一笑起来难免动静颇大。
以往在府中,下人哪敢多言?
但现在不同了,家中有了身怀六甲的公主儿媳,凡事都得多加小心。
别的不说,府中的银帕(聚会)是再也不能开了。
就连姬妾们的麻将聚会,也得移到后院偏僻的小院里,以免打扰到公主儿媳。
至于胡大老爷自己,则是决定暂避风头。
继续留在府中,岂不是要闷死?
好在如诗、宛如那里有个早已备好的外宅。
在那里,他可以随心所欲,尽情享乐。
偶尔,他也会去潇湘馆消遣一番。
潇湘馆在应天府可是赫赫有名,而他那首隐藏身份的《葬花吟》,至今仍有着不小的影响。
潇湘馆的老鸨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
借着怜花一诗成名的势头,她在潇湘馆内大搞创新。
许多因怜花之名而来的客人,虽然争不过那些富豪,又不愿浪费这难得的时光。
于是,他们被潇湘馆老鸨安排的各种新奇活动所吸引。
这位老鸨深知,仅靠美貌吸引客人并非长久之计,必须发掘潇湘馆的其他魅力。
她不惜免除门槛费,甚至垫付姑娘与下人的薪水及茶水开支,筹划了一场水上诗会。
这场诗会虽非正经事务,却仅凭其名号,瞬间让潇湘馆在众多青楼中脱颖而出。
青楼,终归是卖笑之地。
潇湘馆借由这场诗会,虽与正经书院相去甚远,但相较于其他青楼,已高出许多。
它变得高雅了!
这正是她的目的所在。
她并非真正沉醉文学,追求文字激扬,而是为了谋取更多利益。
诗会一办,潇湘馆本就繁忙的景象更添热闹。
胡大老爷因财力雄厚且有楚依依为内应,方能随意享乐。
然而,皇宫内的朱元璋却坐不住了。
北边的残元势力暂且不顾,任其在草原上喘息。
此刻,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云南!
云南之地,自元末至大明洪武年间,几乎是最晚纳入版图的。
即便纳入,仍动荡不安。
原因在于,云南仍有残元势力盘踞,与当地土司勾结,搅动风云。
如今,大明得番薯、土豆两大作物,确保粮食供应无忧。
朝堂之上,李善长文官势力被肃清,丞相之位废除,减少掣肘。
大明国力、军力日益强盛。
当下,内阁中文武百官皆参与国事,令朱元璋难以按捺。
朝会上,朱元璋率先提出议题:“云南残元势力,久置不理终非良策。诸位爱卿,对此该如何处置?”
“朕意已决,要打!”
“但战略与规模,还需众人共议。”
此言一出,众武将眼中闪过光芒。
有仗可打,岂有不积极之理?大明洪武年间,武将皆英勇无畏。
蓝玉挺身而出:“陛下,臣请战!愿领兵征讨,一统天下!”
蓝玉无暇顾及商议细节,一心只想先争取到主将之职。战略、部署皆可后议,唯有帅位,若不抢得先机,恐被他人所得。
果然,蓝玉话音刚落,冯胜随即站出:“陛下,臣冯胜亦请战!蓝玉年轻,经验尚浅,难以担此重任。臣历经战阵,稳重老练,更适宜此役。”
“望陛下恩准,臣必荡平逆贼,献俘太庙!”
冯胜此言一出,蓝玉怒目而视,心中暗骂。
老冯啊老冯,我这年纪竟被你讥为经验不足?
若我经验不足,那他人又当如何?难道都是不会打仗之辈?
你这老家伙,抢我帅位也就罢了,竟还想贬低于我?
蓝玉咬牙切齿,冯胜却置若罔闻。
哼,蓝玉不足为虑。
这莽夫只配做先锋,主帅之位?
待他们这些人消耗殆尽再议!
蓝玉、冯胜请战,打乱了朝会秩序。
朱元璋提出的策略已无人问津。
大军压境,横扫一切,大明何惧之有?
朱元璋被吵得头疼,最终拍板决定,冯胜为主将,蓝玉为辅,共率三十万大军收复云南。
消息迅速传开,连在潇湘楼享乐的胡大老爷也得知了。
胡大老爷闻言一笑,忆起三宝太监郑和似在此战中被俘,后成为太监,历经曲折,进入燕王府,深得朱棣信任,终成七下西洋的壮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在这个时代,太监领船队出海是不可能的。
首次出海,乃颖国公傅友德亲自率军。
此后,纵使境遇再差,也断不会让太监领兵,那岂不颜面扫地?
胡大老爷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心中自得,深藏功与名。
(本章完)
大明应天府,皇宫谨身殿内,朱元璋心中挂念,看不得财富流失于外。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身着粗布,衣襟敞开,皱眉审视手中奏折。
一旁小内侍卖力摇动手中团扇,试图为朱元璋带
第229章 真是大赚特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