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9章 这书绝对是一部奇作![1/2页]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爱吃葡萄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时,朱元璋听了有些尴尬,摸了摸胡子,若无其事地说道:
     “嗯,看来报社的人听说了我们的评价,知错就改了啊!”
     “你把最近没看的报纸都拿过来,咱们得好好看看,这**梅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
     “在这深宫里,居然这么多人在议论这事,真是少见!”
     宋利听完立刻行礼,转身到偏殿取报纸去了。
     朱元璋近来并不太看报纸,但宋利不能因此就忽视这项工作。
     而且报纸会第一时间送到宫里,宋利也不需要费力去取。
     即便朱元璋暂时没看,宋利也能直接拿出一沓整齐堆放好的报纸。
     宋利抱着报纸来到朱元璋面前。
     一开始朱元璋没太注意,但翻到第五篇时,老脸突然涨红。
     “这…这是什么?”
     朱元璋身为皇帝,后宫佳丽无数,阅人无数,对于这类事并非完全陌生。
     他年轻时也曾见过一些**图之类的东西。
     但这种直白描述风月之事的文章,他还从未见过。
     而且写得还挺有意思!
     朱元璋惊讶片刻后便沉默了,一旁的宋利忍不住开口了。
     作为朱元璋的近侍,宋利的主要职责是听令办事,如今朱元璋明显有心事,他如果不问清楚,岂不是白做了这份差事?
     “陛下,若是报纸有问题,老奴这就去大明周报社一趟?”
     朱元璋愣了一下,摆手道:“不必了!”
     “我只是突然看到这些风月之事觉得意外而已!”
     “第一次见有人如此直白地写闺房之事,还写得如此生动。
     ”
     “对了,这样的书,那些酸儒怎的没有痛骂?”
     “他们平日里不是最爱口是心非吗?”
     “这种事情他们做起来一向偷偷摸摸,如今竟被写成书,公然登载在《大明周报》上,难道他们没反对?”
     宋利嘴角微扬,随后严肃说道:“起初确实引起了一些*动,不过近来新晋探花解缙在青楼醉酒提及**梅,反而为这本书正名了。
     ”
     “在他看来,此书虽嬉笑怒骂、酒色财气俱全,实则是一本难得的警世之作!”
     “嗯?”
     朱元璋疑惑地哼了一声,随即面色凝重,重新拿起刚搁下的报纸仔细阅读。
     既然这句话能在士林中流传开来并得到多数认可,那么解缙的话应该很有道理。
     警世良言?
     再看看!
     朱元璋第二次拿起报纸,已不像先前那样惊讶失措。
     他不再纠结于那些风月描写,而是认真研读故事、判词及人物行为。
     越看脸色越不对劲。
     这写的内容怎么如此熟悉,像极了大明啊。
     作为一位勤勉治国且能力卓绝的开国皇帝,他对大明的情况了如指掌。
     这种了解不仅限于官场政务,更深入民间疾苦和朝堂弊端。
     正因为深知这一切,他对**梅中的内容感到格外刺眼。
     该不会是借宋代故事警示世人,实际说的是咱们大明的事吧?
     不得不承认,这个念头一旦浮现便挥之不去。
     虽然尚未完全确认,但他确信一点——
     这书绝对是一部奇作!
     ()
     朱元璋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他的出身、知识和经历息息相关。
     即便他现在已成为特权阶层的顶端,但他的贫农背景、经历及军旅生涯,使他对许多事务的看法与众不同,与大多数“传统”朝臣大相径庭。
     在他眼中,一些被朝臣视为离经叛道的行为,其实毫无问题;而一些朝臣习以为常的事情,却让他深感刺痛。
     朱元璋自知出身卑微,如今身处高位,两极的感受都很深刻,但中间的经历却相对空白。
     当他看到梅后时,最初只注意到表面的风月之事,但冷静下来后,他的看法完全不同。
     此刻,朱元璋半眯着眼,脸上的笑意全无,目光中透出阵阵煞气,仿佛实质般向外扩散。
     “西门大官人,呵呵,真是好一个西门大官人!”
     “一个商人,仅凭家里的些微财富,就能勾结县令、胥吏,甚至拉拢地痞、掮客!”
     “未经科举,未得朝廷认可,竟也能为官!”
     “坑蒙拐骗,坏事做尽,反倒成了这城里的头面人物!”
     “呵呵,好得很!好一个西门大官人!”
     朱元璋越看越怒,牙齿都咬得发痒。
     在他看来,这绝非宋朝之事。
     如今距离宋都多少年了?
     这些攀缘附会、东拉西扯的情节,根本写不出来。
     所以,这西门大官人,其实是明朝的人。
     名字或许不同,或者这些事并非集中于一人身上。
     但这样的事情,绝对存在。
     还有,这“兰陵笑笑生”在书中暗含的那些讽刺和调侃,只要稍微思考就能明白,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书中的话,他不得不承认,句句切中要害。
     有的诙谐,有的委婉,有的粗俗,但无一不是警世良言。
     甚至有些内容竟然与他多年来的思考不谋而合,这让他愈发感兴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以说,他越看就越把这本书当作“乡间故事”来读。
     没错,就是乡间故事。
     那种由乡间读过书的老夫子,凭借自身见闻撰写的箴言。
     借大宋之名,古今结合,实际说的是当朝之事。
     这类人通常是乡间郁郁不得志、连个官职都得不到的老夫子。
     他们多少有些才华,但更多能力恐怕是没有的。
     不过,这种不上不下的文人,朱元璋并不缺,他缺少的是对大明现状的深入了解。
     无论他如何揽权、勤政,锦衣卫也遍布天下,但他终究只是

第189章 这书绝对是一部奇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