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闻言,不禁朗声大笑,指尖轻轻在温热的煤炉边缘叩击,发出清脆的声响,“五文一块煤,百文即赠炉……骏哥儿这招,可真是妙,以炉为饵,诱民换旧迎新啊。”
他随即俯身,轻巧地拾起一块蜂窝煤,对着窗外透进的微光,细细端详其上错落有致的十二孔,“这世间百姓,居家过日子,讲究的是一个实惠。不妨替他们细算这笔账——燃煤较之烧柴,既节省又便捷,加之赠炉之举,等同于白得一件家什,他们何乐而不为,自是会欣然接纳这新物什,改换门庭之旧习。”
李谷轻捋胡须,接口言道:“陛下圣明,所言极是中肯。然则乡间黎民,多半目不识丁,单凭账目解说,恐难以服众。依微臣之见,不妨在各州县城门紧要之处,搭建起‘试烧之棚。令匠户人家亲临现场,施展手艺:只消一盏茶工夫,蜂窝煤便能将水煮沸,与散煤相比,燃烧时不刺鼻,更兼省时之利;至于柴薪,耗时更长。再者,可遣衙役将每月因改用此煤而节省下的柴火费用,换算成米粮数目,张贴于棚外醒目之处。如此,百姓一望即明,心中自有了然。”
“李相所提之策,确是万全之举。”
杨骏颔首赞同,眸中闪烁着睿智之光:“臣还欲令各州府铁匠营合力铸造煤炉,炉底镌刻‘官造二字,一来确保品质无瑕,二来令百姓安心信赖。起初,只在州城、县城推广,待百姓习以为常,再遣货郎肩挑煤块与煤炉,穿梭于乡野小镇之间。至于偏远村落,百姓或以谷物相抵,或以布匹换算煤资,不必苛求金银铜钱,尽显体恤民情之意。”
李筠在旁听得心头发热,忍不住道:“杨大人这盘算滴水不漏!老夫这就传令下去,让昭义军的铁匠们暂停打造兵器,先赶制三千座煤炉出来。至于‘试烧棚,明日就在潞州城四门各设一处,让说书先生在棚边讲煤炉的好处,保管三日之内,满城百姓都知道这暖巢煤的妙处!”
郭荣却忽然沉下脸,目光扫过众人:“你们只说对了一半。这蜂窝煤若只当寻常货物卖,未免小视了它。”
他指向太行山脉的方向,“方才李公说可减伐木之苦,朕却想到,太行山林木繁茂,自古便是盗匪藏身之地。百姓若都用煤,少入山砍柴,山林自会少些人迹,盗匪也便少了藏匿之处——这是一举两得。”
他稍做停顿,语气里添了几分凝重:“更为关键的是,一旦军中全面采用此煤,便能在边陲的堡垒与驿站大量储备,战时便无需再为柴火之事分心劳力。朕闻晋阳之地亦有煤藏,倘若北汉效仿此法,岂不是我们自掘陷阱,反伤其身。”
杨骏心中微澜泛起,连忙躬身行礼,言辞恳切:“陛下高瞻远瞩,实乃社稷之福!臣即刻着手,将煤炉与蜂窝煤的形制、制法详尽记录,定为‘官版,严禁私下流传至北汉。至于煤矿的开采之事,亦需由官府统一规划,严禁私采滥挖,
第二百九十七章 分一杯羹(续)[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