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2章 魏忠贤吃瘪[1/2页]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崛起的石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间追回到西南捷报刚刚传回京之时,自那日起,京师内外就已经忙活的不可开交。
     韩鑛、刘一燝、王在晋等阁臣,还有崔呈秀等尚书、侍郎,相互之间既要串门,走个过场,也得亲自下场协调各部院,加紧准备凯旋仪式。
     说起来,大明的皇帝实在没亲征几回,这凯旋仪式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就武宗那回平叛凯旋来看,告祭天地和献俘大典都还是要准备的。
     这次凯旋,象征意义不小,自然要事事万全。
     京师各部院、衙门亦是各有各的分工,就和一个大机器的小零件一样,迅速发动起来。
     司设监相当于后勤部门,掌管仪仗、帷幕等,钦天监则负责观察天象,告诉天下百姓,皇帝凯旋那日我们算准了,乃是良辰吉日,会有上苍庇佑。
     皇帝返京的前几日,尚宝司掌管符牌、印章,要在正阳门外的广场上安置旌旗、架设点将高台。
     顺天府衙门和五城兵马司,则会在凯旋的当日出动衙役、兵丁,侍卫于街巷两侧,以免有什么不开眼的小民惊扰圣驾。
     还有教坊司,主管乐舞和戏曲,凯旋回京后几日举行的献俘(装逼)大典上,会由她们献上歌曲、舞蹈,烘托热闹气氛。
     今日,朱由校自通州出发时,皇后张嫣也没闲着,起了个大早,去慈宁宫向刘太妃问安。
     几乎在同一时间,正阳门外,百官聚齐,像过去一样在京师先呈祭告,感谢天、地、宗庙,迎候凯旋归来。
     天启元年十月某一日的午后,披坚持锐的勇卫营迈着整齐的步伐,自永定门缓步踏进北京城。
     事实上,这支自西南凯旋而归的得胜之师,几日前就抵达了十余里之外的通州。
     之所以会驻留几日,一是给京师准备仪式的时间,二也是朱由校在梳理头绪。
     至于这场仪式礼部究竟准备得怎样,反正肯定比武宗凯旋那次要盛大就是…
     神情冷峻地皇帝骑在白色战马上,身着皇家精制的甲胄,身后披着大髦,无数旌旗伴着北风猎猎作响。
     这位十七岁的帝国皇帝,来自深宫之中,但万历末年继位以来的种种举措,还有衣甲上沾染的血迹,都说明了他与年龄不符的手腕、能力。
     继位不过一年,声望就能在民间达到如此之高的皇帝,遍寻史书也实在罕见。
     迎接朱由校的,是京师百姓振奋的欢呼声,许多人心悦诚服地自发伏跪在道路两侧,一声声呼喊响彻云霄。
     “大明万胜!”
     “大明皇帝威武!”
     在这样震撼天地的欢呼声中,倒是维护秩序的官差和兵丁们人人难受,都不敢掉以轻心,紧张的跟什么似的。
     在无数百姓的沸腾之中,他们就像是一叶扁舟,随时有被冲散、冲乱的风险…
     不得不说,人的情绪是最令人捉摸不透的东西。
     踏入京师街道上的那一刻,面对无数人的殷殷期盼,他们就都不经意地挺直了腰板,此刻,眼中更是燃起熊熊烈火。
     训练有素的勇卫营将士并没有做出过激举动,静默无言地随在皇帝马后,看不出什么,可那股骨子里的骄傲与自豪,是掩盖不住的。
     朱由校缓缓来到正阳门外广场,见到早于此静候多时的文武百官,许久没有变化的脸上生出一丝嘲弄。
     伴着广场上司乐团奏响的凯歌,朱由校引勇卫营行至正阳门下,换乘御车,径自入内。
     ......
     先到奉先殿、几筵殿一一拜谒之后,朱由校来到慈宁宫,因本朝没有太后,所以按惯例朝见太妃。
第142章 魏忠贤吃瘪[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