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2章 辽阳兵议(下)[1/2页]

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崛起的石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辽阳,经略府。
     熊廷弼召集众将,对天启元年的辽东战况加以分析,以此定下接下来的战守之策。
     座下诸将,泾渭分明的形成了两个小团体。
     其一,便是薛来胤领着自宣镇而来的援辽军将,其二,为以曹文昭为主的本地熊廷弼麾下辽将。
     诸将分批到场,落座后,都是静静望着上面嘴不饶人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感觉有些好笑。
     能耐这样强的一位经略,嘴巴居然和他们这些大老粗一样不干不净。
     他们都知道,万历末以来诸多经略之中,熊廷弼称得上最有作为的那个。
     论治军,熊廷弼治军严明,体恤兵士,论战略部署,他的策略将辽阳、沈阳、广宁一线固若金汤,常让奴贼找不到地方下手,足堪此任。
     可他性格乖戾、自负,在朝中、军中亦是久负“盛”名。
     在辽阳这段时间,熊廷弼有时如这般升帐,与麾下诸将讨论各地战情。
     有时也亲登城楼,了解各地军马、器械是否充足、完备。
     每隔一月,熊廷弼又要在辽阳检阅观兵,巡视米仓,亲向管理各署的小书吏询问辎重粮草所剩多少。
     若有一处存备粮草不够半年所需,熊廷弼会立即向兵部问粮,可谓是面面俱到。
     半月以前,后金退走,明军收复沈阳后,很快发现当地给养不足的窘境。
     起初,熊廷弼向兵部发文书,请往沈阳运输军需物资,以供重建城桓,抵御随时可能侵袭的建奴。
     可偏偏这时,驻扎在广宁的参议王化贞也上文书,称广宁缺少粮饷,请兵部调拨。
     王化贞为东林党要员,当朝首辅叶向高得意门生,而今的兵部尚书张鸣鹤,同为东林显要。
     几月过去,沈阳新城仍旧破破烂烂,已严重耽误工期,军民士气低下,缺银少粮。
     倒是十分充裕的广宁,又源源不断送去了新的粮饷和物资,这让熊廷弼更加气恼。
     最近几日,在完成以上必备要务之余,熊廷弼总不会忘了一件事,即痛骂广宁参议王化贞与兵部尚书张鸣鹤。
     见众人到齐,他拿着一份文书扔到地上,道:
     “这个王化贞,是昏了头吗?”
     “与我争夺粮饷也就罢了,平辽大军?”熊廷弼气的胸前不断起伏。
     “辽人何曾叛国,他给朝廷王师宣扬这种名字出来,岂不要逼反了辽人?!”
     闻言,曹文昭也是无奈。
     “已不是要逼反辽人,近几日末将听了不少传闻,说是广宁辽人不满,想要王师改了平辽大军这个称谓。”
     “那王化贞不从,反令将士打伤辽人。”
     “这等人,朝廷为何会让他做参议?”初来乍到的宣镇参将薛来胤满脸疑惑。
     曹文昭将拳头砸到桌上。
     “那王化贞可是当朝叶阁老的门生,还有兵部尚书张鸣鹤,也倾向于他,广宁之粮饷,向来都是富于辽沈。”
     薛来胤点了点头,又听将领在下面低声议论。
     “王化贞引辽人不满,岂不是要连累了我们?”
     “经略本欲在这月修复沈阳,以托为坚城,伺机再复蒲河、抚顺。”
     “时下都五月了,物资还没到?”
     “都调往广宁去了,这沈阳就算收复了,怕也是守不住。”
     熊廷弼穿着常服,坐在经略府大堂正中,背后两米余长的几案上,以黄色绸缎包裹着紫禁城里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
     所谓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广宁参

第72章 辽阳兵议(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