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漕运革新事务衙门”的新衙署里,气氛如同打了胜仗的军营,虽然依旧忙碌,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扬眉吐气的兴奋。
堆积如山的卷宗似乎也变得可爱起来。
连张铁柱端进来的最新改良版“提神醒脑十全大补汤”,那味道似乎都…不那么难以接受了?(众人:不!这绝对是错觉!)
李明正和孙老吏、王主事等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第一批推广省份的细则和官员人选。
皇帝的金口玉言就是尚方宝剑,砍断了所有明面上的阻挠,让他们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江南是块硬骨头,但也是关键!苏松常镇,必须第一批上!”孙老吏精神矍铄,指点着地图,唾沫星子差点飞到李明脸上,“人选至关重要!既要懂漕务,又要压得住地头蛇!老夫觉得,那个在扬州漕关上干了十几年、因为不肯同流合污被排挤的周通判…是个好苗子!就是脾气倔了点,像头犟驴!”
“犟驴好啊!”李明眼睛一亮,“新法推行,要的就是这种认死理、不怕得罪人的犟驴!只要他懂行、正直,脾气犟点反而是优点!王主事,立刻拟文,调周通判进京述职!我要亲自和他谈谈!”
“是!”王主事干劲十足。
“还有钱粮调度,”李明转向户部那位钱粮专家,“第一批启动资金,就从赵德安案的抄没款里拨付!户部那边…”
“李大人放心!”钱粮专家拍着胸脯,“钱尚书…呃,钱大人虽然之前反对,但陛下的旨意他不敢违抗!款项已经划拨在路上了!下官亲自盯着!”
众人正讨论得热烈,忠叔快步走了进来,脸色有些凝重,凑到李明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明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恢复平静,对众人道:“诸位先议着,细化江南细则和周通判的任用方案。
太子殿下召见,我去去就回。”
东宫,暖阁。
气氛与漕运衙门的火热截然不同。
熏炉里燃着清雅的龙涎香,太子朱常洛端坐于书案后,身着杏黄色常服,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李承宗垂手侍立在下首左侧,李明则恭敬地站在下首右侧。
“承宗,明之,”太子的声音温和,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漕运推广一事,父皇乾纲独断,一锤定音,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你二人居功至伟,孤心甚慰。”
“臣等不敢居功,全赖陛下圣明,殿下运筹帷幄。”
李承宗和李明连忙躬身回答,姿态恭谨。
太子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李明身上,带着赞许:“明之,你年纪轻轻,临危受命,主持漕务,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详实可行的全国方略,更在朝堂之上,面对汹汹非议而能沉静自持,记录要点以备后用。
这份心性才干,实属难得。
孤没有看错人。”
“殿下谬赞,臣惶恐。”
李明心头微暖,但同时也升起一丝警惕。
太子特意召见,又单独点出他在朝堂上的表现,恐怕…不止是夸奖这么简单。
果然,太子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温和,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然,权柄之重,责任之大,亦前所未有。
漕运革新,牵动国本,涉及天下万千生民福祉。
你父子二人,一个掌中枢机要,参赞军国;一个握革新之柄,总理漕务。
可谓简在帝心,恩宠备至。”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李承宗和李明,声音低沉了几分:
“父皇励精图治,乃千古明君,亦深谙…制衡之道。我等身为臣子,当以社稷江山为重,恪守本分。权柄,乃陛下所赐,当用于造福黎民,畅通国脉,而非…结党营私,滋生骄矜。”
“结党营私,滋生骄矜”八个字,如同无形的鼓槌,轻轻敲在李承宗和李明的心头。
暖阁内的空气,似乎瞬间凝滞了几分。
李承宗神色不变,但眼神更加深邃。
第240章 太子的信任与敲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