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的龙涎香似乎也比往日更浓郁了几分。
皇帝斜倚在紫檀御榻上,略显疲惫地揉着眉心,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章如同连绵的山峦。
李承宗身着绯袍仙鹤补服,躬身立于下首,正将一份关于漕运新政全国推广筹备的条陈细细奏报。
“…故臣以为,推广之要,首在协调。
户部掌钱粮调度,工部司河工修缮,兵部辖运军护卫,漕督衙门总揽全局,更需地方有司通力配合。
然则,部堂之间,权责或有重叠,行文或有龃龉,地方呈报亦多辗转周折,恐误事机。
”李承宗声音沉稳,条理清晰,将筹备中遇到的部门壁垒与效率问题一一道来。
皇帝听着,眉头微锁。
漕运试点成功的喜悦犹在,但要将这柄革新之剑推向全国,其中牵扯的千头万绪、利益纠葛,远比一隅之地更为复杂。
案牍劳形,各部扯皮,这些沉疴痼疾,他深有体会。
“爱卿所言,切中要害。
”皇帝放下揉眉心的手,目光投向李承宗,“朕亦知政务繁巨,各部协调不易。
然则,祖宗成法,六部并立,各有职司,牵一发而动全身…爱卿可有良策,以解此困?”
时机到了!李承宗心中一动,面上却愈发恭谨。
他微微躬身,声音带着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郑重:
“陛下圣虑深远。祖宗成法,乃立国之基,自当恪守。然则,时移世易,政务之繁剧,远超开国之初。臣斗胆,有一浅见,或可稍解陛下案牍之劳,亦能增部院协调之效。”
“哦?讲来。”
皇帝身体微微前倾,显露出浓厚的兴趣。
“臣思之,”李承宗缓缓道,仿佛字字斟酌,“可否于陛下近前,择数位德高望重、深谙政务、且陛下素所信重之重臣,如殿阁大学士等,组成一常设之咨议、协理机构?名目或可称‘内阁。”
“内阁?”皇帝眼中精光一闪,咀嚼着这个陌生的词。
“正是。”
李承宗继续阐述,将李明当初的点子融入了更成熟的框架,“此内阁非分六部之权,实为陛下之臂膀。
其职责,可定为:一者,预闻机要,为陛下拾遗补阙,提供咨议;二者,协助陛下详阅、分类、票拟(初步处理意见)各部院及地方呈报之奏章,汰其冗繁,摘其要旨,附以条陈建议,使陛下览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三者,遇涉多部院之重大政务,如漕运推广、边镇粮饷、河工大计等,由内阁先行召集相关部堂会商,厘清权责,拟定方略,再行呈报御览。
如此,既可减轻陛下躬亲细务之辛劳,使龙体得以颐养,更能打通部院壁垒,提高政务流转之效,使圣意通达,政令畅行!”
李承宗一番话,如同在皇帝心中投下一块巨石!减轻案牍之劳?提高效率?协调部院?这每一条,都精准地戳中了这位勤政却也日渐感到力不从心的帝王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尤其是“票拟”与“会商”两点,简直是神来之笔!皇帝仿佛看到了堆积如山的奏章被
第223章 内阁新制初议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