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里加急的快马,蹄声如雷,昼夜不息,踏碎了沿途的晨露与暮霭。
那密封在油布筒内、盖着巡漕御史鲜红大印和“八百里加急”火漆的奏章,如同一支无形的利箭,穿透了空间的阻隔,带着运河畔初生的希望与铁血的气息,直射帝国的心脏——紫禁城。
金銮殿上,九龙金漆宝座散发着无形的威压。
早朝的气氛,一如既往的庄严肃穆,又隐隐透着不同派系间的暗流涌动。
三皇子朱翊钧面无表情地垂手而立,眼观鼻,鼻观心,只是那微微抿紧的唇角,泄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鸷。
太子朱常洛站在御阶下首,气度沉稳,目光偶尔扫过殿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启奏陛下!”通政司使手捧一份密封奏章,声音洪亮地打破了殿内的沉寂,“巡漕御史李明,自淮安扬州试点河段,呈八百里加急奏章!”
“八百里加急”四个字,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百官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那份奏章上,有好奇,有期待,更多的则是…惊疑不定。
这才几个月?那乳臭未干的状元郎,拿着尚方宝剑南下,是捅破了天,还是…灰头土脸地求援来了?
皇帝微闭的双目缓缓睁开,苍老却不失锐利的目光落在奏章上:“呈上来。”
御前太监小跑着接过奏章,恭敬地奉至御案。
皇帝亲手拆开火漆,展开那厚厚的一摞奏章,凝神细阅。
大殿内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追随着皇帝脸上的表情。
起初,皇帝的神色是平静的,甚至带着一丝审视。
渐渐地,那平静被一丝惊异取代,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
再然后,一丝难以掩饰的欣慰,如同初春的阳光,融化了他眉宇间的威严冰霜。
当看到最后那总结性的、对比鲜明的数据时,皇帝的嘴角,竟然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
这一丝细微的变化,被时刻关注着御座的太子敏锐地捕捉到了。
太子心头一热,袖中的拳头悄然握紧。
“好!好一个李明!”皇帝终于放下奏章,苍劲有力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勇于任事,才干卓着!不负朕望!不负这六首状元之名!”
他目光扫过殿下群臣,尤其是看向太子时,那赞赏之意更浓:“太子,你荐人有方!看看!都看看!”他示意太监将奏章递给太子,“漕粮抵京率九成五!事故延误锐减七成!力工钱粮拖欠为零!商船参与,成本降而效率升!贪腐肃清,士绅称颂!好!好一个漕运新章!好一个试点成效!”
太子强压着心头的激动,接过奏章,飞快地浏览着。
那详实的数据,清晰的对比,力透纸背的陈词,让他仿佛看到了李明在淮安运筹帷幄、破局立新的身影!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父皇圣明!李明此子,心怀社稷,锐意革新,更难得的是手腕果决,不畏艰难!此奏章字字珠玑,皆是运河两岸官民血汗铸就之实绩!足证漕运革新,利国利民,功在千秋!儿臣恳请父皇,将此捷报与试点成效,明发邸报,通告全国,一则彰李明之功,二则为新政下一步推广造势,三则…以安天下漕工船户之心!”
太子此言一出,支持新政的官员纷纷出列附和: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李御史真乃国之干才!”
“漕运积弊,非雷霆手段不能破!李御史之功,当载入史册!”
“试点成效卓着,新政推广,正当其时!”
然而,另一边的气氛却如同寒冬腊月。
三皇子朱翊钧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身后的几个心腹重臣,更是面如土色,额头冷汗涔涔。
他们万
第215章 捷报飞传入帝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