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号”官船在沉闷的号子声中,缓缓靠上淮安府漕运码头。
时值午后,本该繁忙的码头此刻却透着一股异样的“井然有序”。
漕工们动作迟缓,眼神躲闪,搬运货物的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凝滞,仿佛一张看不见的网,悄然罩了下来。
踏板放下,李明一袭青色官袍,身姿挺拔,当先步下官船。
阳光落在他年轻而沉静的脸上,尚方剑悬于腰间,虽未出鞘,却自有一股凛然之气。
忠叔紧随其后,眼神锐利如鹰隼,扫视着码头上寥寥无几的迎接人群。
领头的是个身着五品白鹇补子官服的中年官员,身材微胖,面团团的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只是那笑容像是用浆糊贴在脸上,僵硬而缺乏温度。
他紧走几步,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淮安官话特有的圆滑腔调:
“下官淮安府通判,吴德庸,恭迎巡漕御史李大人大驾光临!一路舟车劳顿,大人辛苦了!”
通判?李明心中冷笑。
按照惯例,迎接他这位手持尚方剑的钦差巡漕御史,至少也该是正四品的知府或漕运同知亲自出面。
派一个府衙里分管粮盐河工的从五品通判来,这怠慢之意,已是昭然若揭。
“有劳吴通判。
”李明淡淡颔首,语气听不出喜怒,“本官奉旨巡漕,督办扬州新政试点,途径淮安,叨扰了。”
“岂敢岂敢!能为李大人效力,是下官和淮安府衙的荣幸!”吴德庸笑容可掬,侧身引路,“大人一路辛苦,下官已为您安排好了下榻之所,就在城西的‘听涛别院。
那里环境清幽雅致,远离市井喧嚣,最是适合大人静心体察民情,思考国事。”
城西?听涛别院?李明与忠叔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淮安府衙和漕运衙门都在城东繁华之地,这城西…都快靠近城墙根了,所谓“听涛”,听的怕不是运河的涛声,而是城墙根下野猫打架的动静吧?
果然,当几辆简陋的马车吱吱呀呀地将李明一行拉到所谓的“听涛别院”时,饶是早有心理准备,张铁柱也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
眼前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旧院子,灰扑扑的院墙斑驳脱落,露出里面的黄泥。
两扇掉了漆的院门半开着,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院子里杂草丛生,几间瓦房的屋顶瓦片都缺了不少,窗户纸破破烂烂,在风里呼啦啦地响。
“这…这是给人住的?”张铁柱抱着他那巨大的包袱,下巴都快掉地上了,瓮声瓮气地嚷道,“俺们老家给驴搭的棚子都比这齐整!这破地方能听啥涛?听耗子啃房梁还差不多!”
吴德庸脸上的笑容僵了僵,随即又堆得更满,带着一种虚伪的歉意:“哎呀,张壮士有所不知。
近来府衙修缮,各处官驿都住满了人。
这‘听涛别院虽稍显简朴,但胜在清净!绝对清净!大人要体察民情,这不正好感受一下咱们淮安百姓的‘质朴生活嘛!况且,”他话锋一转,意有所指,“漕运衙门那边…唉,事务繁杂,人来人往,太过喧嚣,恐扰了大人清净,反而不美。”
 
第202章 初临淮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