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可是若他们想重新站队,并不是一件易事。
眼前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冯少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冯少文当年,就是火急火燎的,站了临渊的队伍。
最后,临渊被凤阳府名利场上的本地帮赶走之后,冯少文在名利场上,停滞不前,郁郁寡欢。
若不是范明到来,冯少文很可能现在,还留恋在酒肆赌坊之间,迷失方向,成为诸多同僚所孤立的孤家寡人。
既然郭子阳不愿意说,唐明云也不好就这个话题,跟他继续深入探讨,只好就此打住。
唐明云换了一个话题,问道:“兄长,最近听说有一批,去京城进修学习的名额,你们派谁去了?”
郭子阳说:“赵武,赵大人去了。”
赵武是宿州知州衙门,从七品的判官。
贺弘文在宿州的时候,赵武就是判官。
如今,官职更迭,他还在任判官。
宿州的名利场上,有一种传言。
赵武,赵大人之所以,能当上这从七品的判官,是因为他胸无点墨,在衙门里,除了和稀泥之外,什么都做不了。
这些年来,他之所以,一直在判官的位置上没有升迁,也是因为,他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来。
此次去京城学习,最终的名单,是由范明敲定的。
赵武也在其中,是由范明亲点。
此事,唐明云自然十分清楚,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目的。
唐明云说:“听说,京城里吏部尚书大人会亲自,给这些大人授课。吏部的大人们思维活跃,对名利场上的事情,有很多令人惊叹不已的观点。”
郭子阳说:“没错,尤其是吏部的正二品尚书大人,和正三品吏部左侍郎大人。这两位大人对官场上的事情很有见地。”
唐明云说:“是吗?可惜我是没机会了。我倒是有些不懂的地方,很想和他们当面请教一下。”
郭子阳说:“这有何难,下次去京城,我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不知,贤弟想请教,这两位大人什么问题?”
唐明云说:“太多了。比如,太祖皇帝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他坚持的方针和策略。”
郭子阳说:“贤弟,这些问题,书中都有啊。莫非,你对此事,还有别的看法?”
唐明云说道:“是呀,明云确实有自己的一孔之见。太祖皇帝在判断当时形势的时候,比张世诚更加准确,细致。太祖皇帝在时,他很清楚,打天下就是实力的比拼。这些实力,不仅包括我大明的兵力,更是政治实力,和财力的一种比拼。在这三种实力中,张世诚所拥有的是兵力,他所缺乏的正是政治实力。因为,他没有得到大多百姓的支持与拥戴,因为他缺乏政治实力,所以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财力。当时元朝没有周围邦国的普遍支持,在政治上没有后援,那么战争,一定会将其经济拖垮,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大明儿郎的抗元之战,虽然当时没有,像前朝那样的兵力,但是却有足够的政治实力。我方利用自己的政治实力,想方设法的消耗,并拖垮了前朝的财力。前朝的财力一旦被拖垮,双方的战争,自然胜负立见分晓。当年太祖皇帝和元朝的抗战,策略方针都是基于,这一判断而制定的。”
郭子阳说:“当年明太祖皇帝,在朝堂上曾不止一次的说过,谋定而后动。这里的谋,就是我大明朝的生命。”
唐明云说:“没错。兄长,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讨论抗元时期,太祖的建朝策略和方针,会不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呢?”
郭子阳说:“贤弟总会说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来,你说来,我听听。”
唐明云继续说道:“前朝垮台之后,最有希望上位的,唯有太祖皇帝和张世诚部队。当时太祖皇帝的实力,和张世诚相比,可谓是非常弱小。太祖皇帝手里,大概只有十万人马,我可能估计的有些多。而张世诚手里,有实打实的五十万人马。张世诚手中的大将,张士德手中的人马,也比当年太祖皇帝手中的人马要多。”
郭子阳说:“贤弟说的不错。当年太祖皇帝的兵力,远不如张世诚的一个将军,手里带的兵力。”
唐明云说:“在当时的形势下,抗元肯定是大家的统一目标。谁不抗元,谁就是众矢之的,谁的未来就是死路一条,这其实是毋庸置疑的。陈友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当年选择了一条,和抗元完全相反的路。他选择和前朝同流合污,结果,在鄱阳湖中箭而亡。”
喜欢。
第220章 前朝之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