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46章 善意的谎言(今晚一更,明天补……)[2/2页]

北颂 圣诞稻草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顿了一下,寇季补充道:“也不能说是大食的医术,因为据我所知,大食的许多学问也是抢来的。
     其中就包括一些医术。
     所以将之成为西方的医术,应该更稳妥一些。
     其中的缝合术,对我大宋将士们受的刀枪剑戟伤害有奇效。
     若是以往,我大宋将士在战场上受了多处刀伤,绝大多数都是必死无疑。
     因为他们光是流血,就能流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军中医师用火烧、敷药等方式,他们根本扛不过去。
     但是现在,大宋将士受了多处刀伤,可以清创、缝合,再敷药、包扎。
     经过缝合,大宋将士伤口的出血将会大大降低,活下来的机率也就大大提高。
     所以,像是缝合术一类的医术,对我们而言,就是可取的地方。”
     寇季的话,让人忍不住联想。
     三个小家伙脑海里不自觉的就出现了浑身血淋淋的人,一个在被中医医治,一个初创阶段的西医医治。
     华夏人对人的身体有着莫名的敬畏,所以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辱之说。
     也正是因为如此,华夏人很少在人的尸骸动刀子。
     拿人研究医术,被所有杏林大夫们所不齿。
     西方人就不同,他们没有那么多道德方面的约束,所以他们敢在人身上做任何事。
     所以在外科上,西方人确实要领先一些。
     当然了,此说法仅存在于医师之间。
     因为在医师之外,有仵作,以及帮帝王将相做殉葬品的匠人,不在此列。
     仵作剖尸不必多说。
     帮帝王将相做殉葬品的匠人,在人身上什么都干过。
     而杏林中的人,最不屑的就是跟这些人交流。
     在杏林中人眼里,无论是仵作,还是为帝王将相做殉葬品的匠人,都是刽子手、屠夫、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东西。
     对,就是东西,连人都不算。
     这些东西,寇季自然不会告诉他们三人。
     三个小家伙脑补了中医和西医治疗外伤的结果以后,选择了相信寇季的话。
     大食学问却有可取之处。
     倒不是说他们相信西医在外科上技高一筹。
     他们是相信寇季在这种事情上不会欺骗他们。
     法医馆并不是什么军事重地。
     相反,法医馆是一个很开明的地方。
     它欢迎所有有兴趣的人进去了解。
     所以他们三个人完全可以去法医馆求证。
     曾巩在接受了大食学问有可取之处以后,沉声道:“纵然大食学问在我大宋有可取之处,也不好传播。
     我大宋文人拿到了大食人着的书籍,必然会弃之如履。”
     王安石沉吟着道:“不是所有人都会对之弃之如履,若是对我有用,对大宋有用,我愿意学。”
     曾巩皱眉道:“可一旦传扬出去,我们会遭到人敌视。”
     在学问方面,历朝历代的人都很有趣。
     他们既自私,又慷慨。
     自己人要学,他们就设下重重障碍,讲究什么法不可轻传。
     他们需要学生们献上慷慨的礼物,才会传学生学问。
     但并不会传授核心。
     核心的学问,唯有被他们选中的英才,才有资格学习。
     比如寇准注的经书。
     目前为至,只有文昌学馆的学生,在得到了奖励的时候,才有资格去文昌学馆的藏书楼借阅。
     但是对外人却十分慷慨。
     但凡是有番邦使节,想要学习大宋学问。
     大宋很大一部分人都会敞开了让他们阅读,只要他们表现的足够谦卑。
     大宋仅有一小部分人轻易不将自己的学问示人。
     不仅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学问有着充足的信心,对别人的学问却不屑一顾。
     有时候还会产生争斗。
     像是异族的学问,在他们眼里,就是异端。
     不被他们认可。
     一旦有人传播,立马会被定为异端,被所有人针对。
     有人或许觉得这可笑。
     但这就是事实。
     任何进入到中原的文化,只有被中原文化同化的份儿,没有说是中原文化被其同化的份。
     佛家在入了中原以后,若不是逐渐的推行了汉化,它不可能在中原立足。
     所以曾巩的担忧并不多余。
     王安石迟疑了一下,道:“我们可以将其做一些注解,然后再将其宣扬出去。”
     曾巩再次摇头。
     陆九渊还没有出生,他的那句‘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还没有被奉为名言。
     所以读书人的包容性还不是那么强。
     王安石见着曾巩沉默不语,见到了寇季笑眯眯的盯着他,就咬了咬牙,沉声道:“那就当成是我们自己写的,宣扬出去。
     我们只需要取其中有用的就行。”
     在这个剽窃别人作品会毁掉名声的时代,王安石能当着寇季的面说出这话,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的。
     他说完话以后,就盯着寇季,揣测不安。
     “哈哈哈……”
     寇季放声大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李代桃僵,不错不错。”
     王安石见寇季笑了,心头一松。
     知道寇季并不会因此责怪他。
     曾巩听到了寇季十分赞赏王安石文贼行径,眉头皱成了一团。
     他是个君子,不喜欢这种做法。
     赵润更关心他能不能加入到其中,能不能着几本书,挂上自己的名字,也好让人觉得他很有学问。
     寇季没有搭理赵润胡言乱语。
     着书,不是说谁都能着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个不学无术,又没有地位的人,着出的书,没人去看。
     唯有挂着大学问家的名头,或者身居高位的人,着出的书,才会被人重视。
     赵润虽然有地位,但是他的地位来源于血脉,而非他自身。
     而他的血脉也决定了他即便是成为大学问家,也要矮人三分。
     就像是历朝历代,有很多龙子龙孙在学问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他们在学问上的名头,远远没有臣子响亮。
     比如明朝那两位在植物学和音律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王爷。
     后世之人,除非是学植物学和音律学的,不然没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所以,赵润着书,寇季根本不关注,他更关注曾巩。
     “你是不是觉得,剽窃别人的学问,宣称是自己的,乃是贼人行径?”
     寇季盯着曾巩问道。
     曾巩几乎毫不犹豫的点点头。
     寇季再次问道:“可我们不如此,如何将那些学问传播出去?我可以告诉你,在遥远的大食,有一座存书多达百万的藏书楼。
     里面的学问是那片大地上数千年的智慧的结晶。
     其中对我大宋有用的,可不仅仅只有一些简单的医术。
     天文、地理、音律、算学、锻造、商业等等等等。
     多不胜数。
     我花费了很大的代价,已经让人精挑细选,将里面三分之一有用的书籍送到了大宋。
     随后剩下的三分之二还会送到大宋。
     目前为止,除了医学外,其他的都还藏着。
     因为我们知道将它们传出去以后,会引起怎样的反响。
     所以我只能将它们藏着。
     但是空守着宝山不用,那就是在耗费光阴,也是对后世子子孙孙不负责任。”
     听到了遥远的大食有一座藏书达百万的藏书楼。
     王安石、曾巩、赵润都惊愕的张大了嘴。
     要知道,大宋皇家藏书楼龙图阁里面的藏书,都达不到这个数量。
     能拥有一个藏书达到百万的藏书楼,那就不叫文化,那叫文明。
     能不能比得上华夏,王安石和曾巩不敢说。
     但是他们再也不敢轻视大食的文化。
     曾巩咬着牙,阴沉着小脸,“既然有这么多藏书,为何不直接拿出去宣讲?让人接受它们?
     而且那么多藏书,纵然我们昧着良心冒名顶替,也写不完。
     一个人一生着十本书,那叫大儒。
     着数十本书,那叫惊世大儒。
     超过数十本,那就是烂书。”
     曾巩家里家学渊源,所以他清楚学问是无限的,但是人是有限的。
     人一生精研学问,能着作出数十本好书,那就是举世罕有的奇才,而且还是一位年长的寿星翁。
     超过了数十本,那就是瞎写。
     没有任何价值。
     因为精研学问的人,没有时间写那么多。
     要知道,一些名垂青史的人,一生也不过着一本书而已。
     比如太史公司马迁。
     曾巩的话是什么意思,寇季心里清楚。
     曾巩是告诉寇季,学问这东西,越少越值钱。
     写的多了,就没人把你的学问当回事。
     那东西就算传出去了,也不会有人重视。
     寇季盯着曾巩笑道:“你们都是我的学生,我不希望你们任何人为了此事付出性命。所以我不会让你们直接拿着这些书出去宣讲。
     所以我们需要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将这些学问传播出去。
     我们一个人是写不了那多。
     但是我们可以由浅入深。
     我写浅显的,你们写深一点的。
     你们的学生再往深一点些。
     只要我们人足够多,很容易将它们写完。”
     说到此处,寇季哈哈笑道:“你们若是怕担骂名,可以在事后将这坏名声推给我。我全部笑纳了。”
    喜欢。
  

第946章 善意的谎言(今晚一更,明天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