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43章 特殊的‘权差遣’[2/2页]

北颂 圣诞稻草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寇季听到了赵祯的话,笑道:“他们只是其中一部分书籍的译者,并不是所有书籍的译者。那些书籍里面的知识十分多、十分杂、十分广。
     猛然的流入到我大宋,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冲击。
     所以臣打算将那些书籍分门别类。
     一类一类的翻译,一类一类的推出。
     他们只需要翻译其中一部分,等他们完成了以后,就将大食文教给下一批人。
     如此往复,它就算有再多的书,我们也能翻译完。”
     赵祯略微愣了一下,笑道:“愚公移山的故智?”
     寇季笑着点点头。
     知识的海洋是没有尽头的,但记载知识的书籍有,只要花些时间,多少书籍都能翻译完成。
     赵祯略微思量了一下,问道:“四哥打算从哪一类的书籍开始翻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寇季笑道:“医书!”
     赵祯愕然的看着寇季,“医书?”
     寇季缓缓点头道:“我原想着先从地理的书籍开始翻译的,但地理的书籍中,夹杂着不少农科的书籍。农科的书籍,现在翻译出来,作用并不大。
     我大宋百姓,有八成人不识字。
     农科的书籍,主要作用在百姓。
     百姓们不识字,我们翻译出的农科书籍,百姓们也看不懂。
     读书人们又不屑看那些东西。
     所以翻译出来了,对我大宋也没有多大作用。
     医书就不同,医书翻译出来,我们立马可以找到大夫验证其中的一些医术。
     一旦有用,就可以借着朝廷举办的惠民药局,快速的传播出去。
     更重要的是,此次一甲、二甲进士,大多是文昌学馆的人。
     文昌学馆的名声随后会响彻天下。
     文昌学馆内有医科。
     若是我们将那些医术,通过文昌学馆大夫的口传出去,一定会快速的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赵祯听完了寇季一席话,沉声道:“文昌学馆内的大夫,大多都是医科大家。他们有固有的家学,若是大食的医术不被他们认可,他们肯定不会答应传播大食的医术的。”
     寇季淡淡的道:“医术有没有用,一试便知。只要我们找出足够的病患,用大食的医术试一试,只要有用,他们自然相信。
     一旦医术有用,他们可以将这些医术当成自己研究出的医术,传扬出去。”
     赵祯愕然的瞪起眼。
     寇季此举,等于是给那些大夫们送名声。
     只要是大夫,只要能研究出别人不知道的医术,都有可能名扬天下。
     寇季送给他们的可不是一种医术,而是集合了许多大食大夫智慧的医术。
     医术的数量,多到超乎他们的想象。
     那些大夫若是将这些医术当成自己研究的传扬出去,一个个估计都会被奉为医圣。
     毕竟,人家数十代,甚至上百代,无数人,成百上千年的研究成果,让几个人当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扬出去,不成医圣才怪呢。
     赵祯神色古怪的道:“此举会不会有些无耻?若是那些大食人找上门呢?”
     寇季不咸不淡的道:“那些大食人不会找上门的,他们根本不会在乎这些,他们只在乎他们的宗教。此举也不算无耻,那些大夫虽然没有研究这些医术,但是他们传扬了这些医术,活了无数人,也算是一场功德。”
     “万一呢?”
     赵祯执着的问。
     他一个富有四海的皇帝,背地里干剽窃这种事情,心里始终有些不舒坦,生怕有人找上门,他会因此丢了脸面。
     寇季摊开手道:“谁找上门,就把谁砍了就没有万一了。”
     赵祯嘴角抽搐了一下,觉得寇季此举有点无耻的过分。
     不过寇季这么做,也是为了能让那些医术在大宋畅通无阻的传扬,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大宋好。
     至于找上门的大食人,被他们砍了,会不会不仁义,赵祯完全没有考虑。
     你不是朕的子民,你是死是活,跟朕有什么关系?
     赵祯心里安慰了一下自己,努力的把这件耻辱的事情当成一种光荣的事情,然后询问寇季道:“那朕该授予他们什么官职,大理寺评事的话,是不是不太合适?”
     新科进士被授予大理寺评事,只要是为了让他们学习如何断案。
     毕竟新科进士在选官的时候,大多会被分配到各地去担任知县、判官、推官一类的官职。
     他们需要接触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多不胜数。
     他们若是不懂得断案的话,会制造出许多冤假错案。
     所以他们在中了进士以后,都会被授予大理寺评事,学习一段时间如何断案。
     只是今科选出来的进士,是用来翻译书的,所以授予大理寺评事,明显不合适。
     寇季略微思量了一下,“权差遣直龙图阁如何?”
     赵祯闻言,一愣再愣。
     “权差遣?”
     龙图阁是收藏皇室的典籍、图画、宝瑞,以及宗正寺宗室名录的地方。
     里面的官员并不多。
     龙图阁大学士,一般都是授予给重臣的加官。
     真正做事的是龙图阁直学士、修撰、直阁。
     直龙图阁,就是直阁,地位仅次于修撰。
     但即便如此,直阁也不是新科进士能担任的。
     所以寇季在前面加了一个权、差遣。
     大宋官制,正职便是正职,有一些人想要做正职的事情,却担不起正职名头的话,就会加一个权字。
     例如,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知府,从宋初开始,一直就是由皇储兼任。
     真正知开封府的官员,地位自然比不上皇储,所以在他们出任开封府的时候,会加一个权字。
     意思就是比正职低一等。
     若是在权后面再加一个差遣的话,意思就是低两等。
     也就是说权差遣直龙图阁,比真正的直龙图阁低两等。
     放在新科进士身上的话,刚刚合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祯略微思量了一会儿后,道:“那就一甲授予直龙图阁,二甲授予权直龙图阁,三甲授予权差遣直龙图阁?”
     一甲二甲,待遇终究有所不同。
     赵祯这么任命,寇季也能理解。
     寇季缓缓点头。
     赵祯笑道:“朕对外会声称他们是在修史,朕在瑞圣园内划拨一块地方,供给他们修书。修书嘛,自然需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
     赵祯如此安排,也是为了不引人注意。
     寇季没什么好反对的,所以果断点头。
     赵祯笑道:“一切都商量妥当了,那么我们君臣就准备准备,去金明池见一见我们的新科进士,看看他们御街夸官以后,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寇季拱手答应了一声。
     君臣二人准备了一番,乘着车出了皇宫,又一路赶到了汴京城西的金明池。
     上下虎翼军调离的汴京城以后,金明池显得有些冷清。
     金明池已经逐渐的从军事重地,沦为了皇帝游玩的园林之一。
     偌大的金明池,如今都交给宦官和宫娥们在打理。
     赵祯和寇季到了以后,金明池内的宦官和宫娥们已经齐齐到了金明池门口,恭迎着赵祯。
     赵祯下了龙撵,他们一个个皆躬身施礼。
     赵祯略微点了点头,吩咐御前卫接管了金明池的防务,然后带着寇季进入到了金明池。
     没有了上下虎翼军操练的金明池,少了一丝喧嚣,多了一丝的宁静。
     寇季和赵祯踏着廊桥,一路上欣赏着金明池的风景。
     看那碧绿一片,看那波光粼粼,看那杨柳依依,倒是生出了几分神清气爽的感觉。
     赵祯跨过了廊桥,站在了金明池内的第一座宫殿前,望着那碧色一片的池水,感慨道:“朕以后,应该经常到金明池来走走,不然浪费了这一片风景。”
     正在赵祯说话的时候,一条庞大的龙船缓缓的出现在了池面上。
     赵祯看到了龙船以后,眼中一喜,“不如今日饮宴,就摆设在龙船上如何?”
     不等寇季开口回答,赵祯就兴致勃勃的问陈琳,“陈琳,朕的龙船可以容纳多少人?可容得下朕和那些进士们?”
     陈琳躬身一礼,笑眯眯的道:“回官家,容得下。”
     赵祯哈哈一笑,道:“好!吩咐人将饮宴的东西都搬上船,朕今夜要在船上宴请诸位进士。”
     “喏……”
     陈琳应允了一声,回头吩咐了一声身后的宦官。
     身后的宦官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此地。
     没过多久以后,金明池内的宦官和宫娥们全部动了起来,开始往船上搬东西,重新布置饮宴的场所。
     夜幕在宦官和宫娥们忙碌的时候,悄然降临。
     等到太阳彻底落下了山头的时候。
     龙船上的一切已经布置妥当。
     新科进士们也游完了街,到了金明池。
     新科进士,各有身份凭证。
     他们到了金明池以后,亮出了身份凭证,就会有宦官引领着他们抵达饮宴的场所。
     新科进士在宦官们引领下,到了金明池内的一个小渡口上。
     他们看着眼前灯火通明的龙船,略微有些失神。
     对他们中间很多人而言,眼前的龙船绝对是他们这辈子见到过的最大的船只。
     事实上,这条龙船,确实是目前大宋最大的船只。
     它营造的不仅大,而且十分豪华,用料也是上乘的。
     远远看去,宛若一座宫殿。
     事实上它当初就是以一座宫殿为雏形改造的。
     新科进士们在宦官引领下,上了这一艘他们见过的最大的船只。
    喜欢。
  

第743章 特殊的‘权差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