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7章 假酒案[1/2页]

谍影 我是曹宁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石崖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大名鼎鼎的“菊正宗”会让人中毒。
     他命人将那十几瓶清酒带回宪兵司令部。
     经过一番检验,发现这不是“菊正宗”的酒,而是假酒。
     有人在制造假酒投放市场,目的是什么?
     只有日本人才喜欢喝清酒。
     这样一想,川原就明白了,这是一起针对日本人的行动。
     假酒中毒的日本军人!短时间内,失去了战斗力。
     如果这些假酒大量投放,大量的日本军人使用,那就会削弱侵华日军的战斗力。
     为此,川原将情况汇报给了驻华日军司令部。
     驻华日军司令部也很重视,命令川原一定要破获此案。
     川原将刘云找了过来,将侦破假酒案的事,交给了刘云。
     从职责范围来说,经济稽查大队也是管这些事的。
     刘云回到了经济稽查大队的办公室,头都大了。
     上哪里去查找这些假酒?
     于是,刘云将人都撒了出去,让他们去侦察。
     经过了一周的调查,终于摸到了一点情况。
     说起假酒,还要说起十年前的假酒案。
     1923年,江苏泰兴等地出现了一种新型白酒。
     当时,普通高粱酒每担的成本是12元,新型白酒的成本只有6元,价格低出一半。
     此种酒口感甚烈,不太好喝,却因售价便宜,引发许多乡民争相抢购,最后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排挤了正常的酿酒业,一时间高粱酒销售大幅下降;第二,新型白酒伤害人体,尤其会损害视力,甚至有因饮酒中毒致死之事。
     其后官方介入调查,化验成分,才知此新型白酒系进口的“火酒”勾兑而成,将其命名为“三合酒”。
     所谓“火酒”,即工业酒精。“三合酒”即将工业酒精、冷水与高粱酒三种混合。
     “三合酒”的流行,主要由于进口酒精太多,中国的工业生产又不需要太多酒精,余者便被不法商贩偷偷用来勾兑白酒。
     到1925年前后,此种“三合酒”已经在江浙沪一带泛滥成风。
     据官方调查,明珠周边的嘉定、太仓、宝山三县,每月至少销售假酒3700余担。
     勾兑假酒之事引发商界强烈愤慨,政府不得不对进口酒精课以重税,并自行建立国产酒精厂,以控制酒精销售管道。
     由于严厉打击,“三合酒”的生产到30年初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销声匿迹。
     现在,由于战争年代,粮食等奇缺,所以,高粱都为生活急需品,没人愿意拿去酿酒。
     所以,市场上的高粱酒的量,奇少。
     在这种情况下,用“火酒”掺兑的“三合酒”又流行开来。
     更有作假的商人,“三合酒”变成了“二合酒”:他们直接去掉了高粱酒,就用工业酒精与冷水,掺兑酒。
     不过,他们掺杂了一种中药,能够将工业酒精的烈性降低,从而在口感上,能够达到高粱酒的口感。
     这种酒,在江浙沪一带,还是比较可见的。
     但是,将“二合酒”做成“菊正宗”的清酒,这个技术,不是一般的技术,一般的人做不到。
     想到这,刘云马上想到了现在在重庆的人。
     会不会是他们做的?
     自从上个月,武汉沦陷后,国民政府搬去了重庆。
     刘云不

第187章 假酒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