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四十四章 天下之吭(七)[2/2页]

崇祯十三年 响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些冷。
     朱平槿知道,众臣不是在担心顾绛,而是担心自己。
     他笑笑道:“兵者,死生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顾先生以荆襄为天下之吭,不知各位先生以为如何?吴大人?”
     世子直接点名,让吴继善有点措手不及。不过他还是很快站起来,向朱平槿微微一楫手:
     “世子,微臣欲言者,世子早已知道。”
     “那日在行在,吴大人故意提及三国,便是让本世子注意蜀汉荆州之失与七出祁山之败,亦是想借此为本世子举荐顾先生!”
     “微臣那点小心思,哪里瞒得过世子……世子少年睿智,微臣五体投地!”
     “那好!”朱平槿笑着招呼吴继善坐下,“就请吴大人为大家讲讲读了三国的心得!”
     “臣整日忙于俗事,哪有什么心得。若说心得,也是受顾先生启发!”
     吴继善笑着摆摆手,顺理成章地把身边的顾绛推了出来。
     ……
     顾绛号称顾怪,但他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并非不知礼之人。他只是不知道,或者不屑于知道,以正常人都习以为常的方式去恰当地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世子知道他是昆山人,也知道昆山人喜食茶叶蛋,便专门让人为他烹煮,这让顾绛非常感动。世子当众赞扬他的四论,让顾绛愈加振奋,也更加佩服。
     然而上午屏风后的偷听以及差点被武人锤死的奇遇,让顾绛清楚,蜀王府的大臣们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分歧巨大。
     王府长史与统兵大将明确支持北上,而今天在座的其他心腹重臣,或许同样各持己见。
     他们或者支持北上,或者支持南下,又或者支持东进,甚至是希望坐守蜀地,以观大变。
     正因如此,世子在安排他偷听的同时,也让其他大臣在另一处偷听;在赞扬他《形势论》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以史为凭”的不足。现在世子点名吴大人,变相是点名他。让他作为辩难的擂主,来迎接其他各方意见的挑战。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比赛。
     输了,丧失了世子的信任,顾绛一生建立功业的理想,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很可能都将化作东流水,从此离他远去,让他抱憾终身。赢了,他便能昂然入朝,成为今日御宴中正式的一员。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为了今天的比赛,顾绛已经学习了很多年,思考了很多年。
     所以,当吴继善把说话的机会让给顾绛时,他毫不犹豫,当即便站起来朗声道:
     “世子可知《隆中对》乎?”
     《隆中对》,后世中学生的必背课,朱平槿岂能不知?只是朱平槿还未作答,那顾绛已将《隆中对》的那段精华背了出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顾绛背诵之时,众人皆颔首称是,包括武人宋振宗。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经过三国演义的推广,已经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段子,积累了不少点赞。诸葛亮的形象,已经从一位忠君爱国的政治家,升华为神鬼莫测的权谋家。
     然而,顾绛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代的伟人,正是因为他敢于颠覆以前所有的伟人。
     “蜀汉之所以败亡,汉祚之所以断绝,就其根源,正是这篇《隆中对》!”
     顾绛言之凿凿。
     饶是众人听了他的大作《形势论》,心理有了准备,此言一出,仍然是语惊四座。
     “世子,各位大人,请听顾绛一一道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注一:附顾炎武《形势论》:
     昔之都于南者,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凡八代。当吴之世,三方鼎峙,西以巴邱,北以皖城、濡须为境。迨其亡也,则以长江之险,先为晋有。永嘉南渡,荆、豫、青、兖及徐之半入于刘石,梁、益入於李雄,以合淝、淮阴、寿阳、泗口、角城为重镇。至苻、姚、慕容之『乱』,始得青、兖、梁、益,而宋因之。及元嘉北伐,碻磝丧师,佛狸之马,屯於瓜步,於是乎守江矣。拓跋奄有中原,齐梁嗣主江左,淮南北并为战场。太清内祸,承圣寻兵,齐略淮南,魏收蜀汉,而江陵沦陷。陈氏轶兴,西不得蜀汉,北失淮淝,以长江为境,于是乎守江矣。幅员日狭,国祚弥短,采石京口同时并济,卒并於隋。南唐既失淮南,亦以江为境,国遂不支。宋都临安,与金人盟,中淮流为界,西拒大散关。端平灭金蔡州,挑兵蒙古。宝佑失蜀,咸淳失襄樊,元兵南下,幼主衔璧,岂非大势然耶?尝历考八代兴亡之故,中天下而论之,窃以为荆襄者,天下之吭;蜀者,天下之领;而两淮山东,其背也。蜀据天下之上流。昔之立国於南者,必先失蜀而後危仆从之。蜀为一国而不合於中原,则犹可以安。孙吴之於汉,东晋之於李雄是也。蜀合於中原,而并天下之力,资上流之势,以为我敌则危。王濬自巴丘东下,刘整谋取蜀以规宋是也。故守先蜀。若辑蜀之人,因其富,出兵秦、凤、泾、陇之间,以撼天下不难。故战先蜀。赵鼎言:经营中原自关中始,经营关中自蜀始,幸蜀自荆襄始。陈亮言:荆襄据江左上流,西接巴蜀,北控关洛,楚人用之虎视齐晋,与秦争帝。东晋以来,设重镇以扼中原。孟珙言:襄樊,国之根本,百战复之,当加经理。盖宋人之论如此。及元取宋,果自襄阳樊城以度鄂,故以天下之力围二城者五年,及其渡江,不二年而取临安矣。故无蜀犹可以国,东晋是也;无荆襄不可以国,楚去陈徙寿春是也。无淮南北,而以江为守则亡,陈之祯明、南唐之保大是也。故厚荆襄急。古之善守者,所凭在险,而必使力有余於险之外,守淮者不於淮,于徐泗;守江者不于江,于两淮。此则我之战守有余地,而国势可振。故阻两淮急。或曰,高皇帝尝以南取北矣,而何廑廑守之谓?愚曰固也。夫取天下者,必居天下之上游而後可以制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则事不集。且人知高皇帝之都金陵,而不知高皇帝之所以取天下,当江东未定,先以大兵克襄汉,平淮安,降徐宿,而後北略中原,此用兵先得地势也。且楚之霸也在邲;汉高之起自沛入秦,自南阳析郦;光武起自南阳;宋武灭南燕,自淮入泗,灭秦自汴入河,此皆古来以南伐北之明证,有地利而後动者也。如愚之策,联天下之半以为一,用之若常山之蛇,则虽有苻秦百万之师,完颜三十二军之众,不能闚我地:而蓄威固锐,以伺敌人之暇,则功可成也。此战守兼得之谋,而用兵之上术也
     虽不乏文人式的疏阔,但这篇军事史学论着仍然充满了真知灼见。为了应对危急的时局,该文论述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打破“北胜南”的历史魔咒上。不过由于朱元璋成功地(也非常罕见地)北伐,建立了大明王朝,因此明朝人对所谓的“南北对峙定理”并非如后人一般『迷』信。
     原文繁体。响木偷懒了,懂繁体的书友将就看吧!
    喜欢。
  

第五百四十四章 天下之吭(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