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一十三章 潜流暗涌(八)[2/2页]

崇祯十三年 响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畏艰险,深入万山之,将栓子寨团团围住。
     在护国军进攻,栓子寨的贼寇故技重施,先以铳炮数百布阵于山梁以诱之,另将精兵数千人伏于山梁之下,伺我军顿挫于阵前,便要伏兵四起,直击军。
     千钧一发之际,世子得天警讯,及时变军为坚固之方阵,迎击贼寇,前军和后军分作两翼卷击。世子本人弃马步战,以火铳连发,九击九。
     川北总兵甘良臣,楚将贾登联,藩将高福鑫,护国军将领于飞、蒋鲁、杨璟新,达州举人李长祥及全军将士,舍生忘死、奋勇杀敌。
     贼寇数千轮番攻打军方阵,均以惨败收场。稍后我大军回援,前后夹击。贼寇肝胆俱裂,满山遍野『乱』跑,护国军将士则奋勇出击,“如虎狼之驱群羊也!”
     为了震慑那些不服王法的山寨,世子下旨,将栓子寨“屋舍祠堂,焚为灰烬”;寨匪寇,“无论长幼,俱斩不饶”。
     至于叛徒王彪被护国军生擒,经过军法审判,落了个“千铳齐发,万子穿心”的下场。
     手刃九级!
     看见标题,一丝嘲弄的冷笑出现在年轻人的脸。不过,这丝嘲弄不久便被眉宇间的凝重替代了。章所述内容,与他在保宁府打听到的传闻多处吻合。有传言还说,正因为蜀世子下旨屠灭栓子寨,所以遭到天惩处,让其昏『迷』了三天三夜。
     难道这位十几岁的蜀世子果真有天命在身?
     年轻人将内容重读了一遍,强行将脑的大不敬想法赶了出去。
     藩王典兵,正是皇爷最担心的。有了这张蜀报,蜀世子典兵之事便可以坐实了!
     而且根据章内容,川北官军、楚军,藩兵,护国军,都在这位蜀世子的统领之下!
     以此还可以推知,四川官府,至抚按、三司,下至道府州县卫所,都是知情并且赞同的!
     难道,蜀地真是暗地里反了不成?
     窗外的阳光愈发炙烈。它们轻巧地透过大树的枝叶,化作万道光箭『射』进了茶坊。
     面前的报纸,满眼都是闪烁的光斑。
     年轻人把报纸轻轻放下,眼睛重新投向了窗外。窗外的人流愈加密集了,已经有许多烧香祈愿的人聚在了真武宫门口。不知为何,真武宫迟迟未开宫门,香客群响起了嗡嗡的嘈杂。
     皇爷鸡鸣而起,夜分不寐,焦劳成疾。其勤政如是,此非圣天子乎?
     宫从无宴乐之事。近御宫人无数,皇爷皆正『色』临之,无一戏言。其不近声『色』如是,此非圣天子乎?
     凡秋后论囚,皇爷必斋戒素服,避殿撤乐。其慎刑如是,此非圣天子乎?
     西内虎城、城西豹房、城后百兽房,徒耗民脂民膏。皇爷纵禽于西山,杀虎豹以赐近臣,其恤民如是,此非圣天子乎?
     天下大旱暴风,皇爷于正殿丹陛之暴晒于日,跪而祈祷。其敬天如是,此非圣天子乎?
     皇爷笃学博览,四书、六经、『性』理、通鉴、大学、贞观政要、皇明祖训、帝鉴图说,朝夕不去手。每经宴日讲,与词臣反复辩难,讲官无不屈服。其好学如是,此非圣天子乎?
     年轻人想到乾清宫御座那位活得真累的天下至尊,不由得鼻子一酸,泪水浸湿了眼眶。
     窗外那些无知小民,知道皇爷日用多少吗?不足天启爷的百分之一!
     知道我们皇爷的冠袍要穿多久才换吗?整整一个月!
     天下糜烂到今天这个地步,难道是皇爷的错吗?
     绝对不是!
     那又是谁的错?
     是那些诸事误君之臣的错!
     天下糜烂?又一个念头蹦入了年轻人的脑海。
     这蜀地没有糜烂,起码这川西富庶之地还没有糜烂!瞧瞧窗外那些信众,他们供奉给真武帝君的物品,竟然还有奢侈的香花、菜油和甜果!
     虽说尚不知那蜀世子到底何许心思,也要力谏皇爷断然举措了!年轻人暗暗下了决心。
     藩王典兵、擅杀大臣、走私茶马、妄立官制军制、勾结蛮夷地方,甚至擅改科举取士之法,条条都是弥天大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以种种,无不与四川巡抚廖大亨、四川巡按刘之勃的姑息养『奸』,公开勾结相关!
     若皇爷继续受『惑』于周延儒之谗言,对四川藩府长久姑息下去。有朝一日,四川必反!天下必变!
     “马公!”窗边了望的书童突然开口道:“陆大人回来了!他是一个人!”
     陆仪一个人回来了。难道他又没有见着东厂的番子?可还没有两个时辰,他不会那么没耐心的!不急,反正见了面全部清楚了。
     年轻人想着,将烟匣下的报纸全部抽出,连同手的那份一并折好,放入了怀。
     “不好,陆大人被蜀地警察拦住了!”那书童突然大惊道。
     若不是被突发事件打搅,这位年轻人必定会将报纸看完。这样他会看到《复兴报》二版的连载《辽海浮生纪——从皮岛到登莱(一)》,作者安之。
     这篇署名章,以一名逃难到蜀地的东江军小兵的视角,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极具感染力的字,揭开了崇祯初年辽东、辽军和辽民那一段尘封的血泪往事。
     此公开发表后,不仅激起了蜀地各阶层人士对大明东北边陲的注意,也激起了他们在情感的广泛共鸣。
     雪片般的读者来信,填满复兴报编辑部的信箱。
     读者们的最大愿望,是这篇章能在下一期的报纸全刊登,千万不要太监。
     注一:养济院,明代社会福利体系的组成部分。
     注二:东门桥,始建于宋,又称长春桥。更着名的称呼,叫做濯锦桥。
     注三:薛涛井,在今日成都望江公园。
    喜欢。
  

第五百一十三章 潜流暗涌(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