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制订了朝仪,帮我安定了朝廷秩序;其二是让我改变了更换太子的主意,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其三,这个人包容性强,对人性有深刻认识,懂得什么时候要用什么人,这对我有深刻印象。我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他为我推荐那些不怕死,敢拼命之类的偷鸡摸狗的盗贼、壮士等,在我治理天下时,他又给我推荐那些知书识礼的书生!可惜这人太善于见风使舵了,没有定性!刘邦想到这里,笑了!刘邦笑自己身边的两个谋士。一个张良,一个陈平。张良出身贵族,张良的计谋与他身份一样,正统、正派。陈平出身平民,而且是那种破落的贫民。陈平的计谋也如他身份一样,是那种提不上桌面的东西,是那种下三烂的东西。我在荥阳被项羽打败,为了逃命,陈平让我化装成女人;我在白登山被冒顿单于围困,陈平的计谋更是让我不敢想,但不管怎样还是管用,还是让我逃生!尽管有失人格!这两个谋士,也许就是一正一邪,相得益彰。张良的计谋大气,让我的事业也大气;陈平的计谋小气,有点说不出口,但能活命!这两个人对自己都影响很深;张良让自己有胸怀,做事情,有大格局;陈平让自己变得谨慎,做事情,注意观察细微变化,但也让我们明白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刘邦想到这里,又笑了!刘邦又想,叔孙通这人在我死后,还会发挥他的特长,让我死后也辉煌!这一点和陆贾一样,后人会验证我的预见!如果说萧何、张良、韩信是我打天下的三杰,人们称之为汉初三杰,那么,刘敬、陆贾、叔孙通是我治天下的三杰,应该称之为兴汉三杰,这三个人使新兴的汉朝兴旺。现在我要离开人世了,我在离开人世之前,我如何移交天下,这是我的当务之急。为了保障移交天下顺利,我考虑选择三位代理人!或者叫监护人!这三位代理人作为萧何之后的相国,负责监护国家不改变刘姓的本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什么只选三位人才呢?我的智慧只能看到那么远,再以后的事情,我也看不准,也管不了。哪三位合适呢?萧相国之后,最合适的是曹参!曹参功劳最大,没有人不服气。再者,曹参不爱出风头,守成最合适。萧何把一切规矩都建立好了,曹参保证执行不走样就行。曹参这一朝是不会有事的,关键是曹参之后,谁合适呢?王陵不错,但这个人忠诚可嘉,欠缺变通,爱认死理,得有人帮忙圆场。圆场的人陈平合适。陈平这个人心眼多,遇事有主见。但是,正因为心眼多,瞻前顾后,心思多,变化不定,在来我这里之前,就换了三个主子。这种人缺少担当,再加上一个道德上有问题,受到功臣们指责,难独当一面。在这方面周勃可以。周勃读书不多,缺少变化,但稳重、厚道,一诺千金。安天下者必周勃也。周勃可以做太尉。想到这里,刘邦又笑了。刘邦满意这三个人的能力、性格、人品。他们这三个人是一个完美的组合。刘邦对自己说:看来,苍天还是惠顾我们刘家。有这三人在,吕氏要改变天下姓刘,就做不到了。
想到这里,刘邦又感叹:要不是赵尧指点,我就只知道王陵、陈平、周勃的缺点,看不到他们三人的长处了,也不会将他们组合成一个“三人团”了?
想到赵尧,刘邦有点遗憾:为什么赵尧不愿意在我百年之后辅佐我的江山呢?
这个赵尧,又年轻,又有才智,是栋梁之才,怎么就不愿意在我百年之后辅佐我的江山呢?这恐怕有难言之隐!
刘邦历来是对想不明白的问题是不愿动脑筋多想它的。
刘邦又回到了王陵等三人身上,刘邦对自己说:“后人怎么看待这三个人,我不管。我把这三个人称之为辅政三杰,是保证我顺利移交天下的三位杰出人物,促进汉朝走向中兴的功勋之臣!”
刘邦想好百年之后的人事安排,觉得身后之事,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了。
刘邦离开龙椅,在寝宫里转了几圈,又坐下来!
刘邦知道,这百年之后的安排是一定要告知吕雉的,只是不能急着告诉吕雉。
刘邦知道吕雉的心思,你要主动告诫她,她会怀疑你,并会改变你的安排。只有等她主动求你,你再告诉她,她才心悦诚服地接受。刘邦断定,吕雉一定会来问萧何之后的人事安排。她来之前,自己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一举四得。
喜欢。
第一百二十八章 布局未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