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陈玄礼因与众军同行同宿,自知军心皆怨,恨不能生食杨国忠之肉,听罢心意遂决。于是答道:公公请回,某愿惟太子殿下马首是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辅国出庭回奏太子,报说大事已定。
陈玄礼唤来心腹卫士张小敬等十数人,暗地吩咐,布设妙计。
张小敬等领命刚出,见宰相杨国忠骑马从驿中出来,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其陈诉无食之苦,并请示归途。
便在此时,禁军中忽有人大声喊叫:杨国忠与胡虏密议,意欲谋反!
杨国忠闻声大惊,见事不妙,急荡开吐蕃诸使围拢,拨马想走。冷不防一骑飞来,马上之将抬手一箭,已将杨国忠射落马下。
众人惊视之,见放箭者正是骁骑卫士张小敬。
杨国忠亡魂皆冒,滚身而起,带箭狂奔,直向馆驿内逃去,欲入内院寻求玄宗庇护。
当时禁军布置周密,怎肯让其逃脱?直追到马嵬驿西门内,将杨国忠乱刀砍死,并割下首级,献予龙武大将军。
陈玄礼见军变已成,说不得抛下幻想,令将首级挂在驿门示众。
禁军遂一拥而入,寻着杨国忠之子杨暄并韩国夫人,也都杀死,斩草除根。
唐玄宗闻听殿外鼎沸,急令宰相魏方出殿,看是发生了甚事。
魏方走出殿外,立于庭中大声斥道:今陛下在内安歇,尔等何敢无礼喧闹?
话未落音,便见寒光映目,早有一把钢刀挥至,魏方人头落地。宰相韦见素闻听外面惨叫不善,亦急自内殿出来看时,前脚刚刚出门,已有一根铁棍飞来,被击伤头部。
韦见素一个趔趄,坐倒在槛外台阶之上,鲜血流下,遮其眼目。忽又见眼前钢刀耀目,又有人要上前砍下。
只听庭中有军士大叫:此位是韦相公,且勿伤他。
那把钢刀方在头顶生生停住,千钧一发,韦见素侥幸免于祸患。
玄宗闻听外面叫嚷不休,又见两位宰相外出不回,便知道有些蹊跷,却不知道已经酿成兵变。当下在殿中稳身不住,只得带了高力士及两个黄门小监,亲自出至中庭。
天子一脚踏出门首,早见魏方尸横就地,韦见素满头流血,众军喧闹不休。
唐明皇已经全然明白,不愧聪智帝王,不问杀官之罪,先善言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
禁军见天子出来,依然嘈杂不休,千人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驿门外众军更是高声喧嚷,并不时传来刀枪撞击之声。
玄宗见众军不肯奉诏,只得高呼道:龙武将军何在?汝等欲要弑君耶!
陈玄礼闻听天子呼唤,排众而前,跪地奏道:臣禀陛下,酿成今日之局,皆因杨国忠谋反,逼令安禄山起兵,以致社稷倾颓,不可收拾。众将实为陛下江山之故,已将其父子处决,臣请陛下饶恕众军,只究为臣治擅专之罪可也。
唐明皇道:既是杨国忠谋反,尔等有功无过。待回驾长安之时,再行叙功封赏。
天子说罢,便要进殿。陈玄礼却不肯起身谢恩,依然奏道:杨国忠父子虽已伏诛,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
玄宗见说要杀杨贵妃,倚杖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良久不发一言,神情悲怆。
回首忽见高力士在身后侍立,玄宗遂流泪叹息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
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臣启陛下!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宰相,贵妃乃杨相胞妹,若仍在陛下左右服侍,将士恐其日后挟恨报复,心中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
玄宗见已无法挽回,万般无奈,只得命高力士到馆驿外向三军传谕,赐杨贵妃自缢死,稍时将尸首公示于众。
三军闻听此诏,同声欢呼,这才停止骚乱喧嚷。
可怜七十二岁唐玄宗,老泪横流,凄苍入内,与贵妃杨玉环诀别,愿其善处转生,来世再做夫妻。杨贵妃此时叫天不应,也只得挥泪揖别天子,并叮嘱皇上前路保重。
于是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终年三十八岁。
杨玉环死后,陈尸于天井之中,使禁军将士验明正身,然后就地掩埋。
陈玄礼见处死贵妃,跪地请罪,并向玄宗表示效忠。
画外音:禁军诛戳杨国忠父子,继而逼杀杨贵妃,其实皆是太子手段,并非禁军自下哗变。太子策划政变意在夺权,但并未危及皇帝者,实是陈玄礼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为李隆基立下护驾大功。陈玄礼日后追随玄宗入蜀,唐玄宗不予怪罪,而车驾复返长安之后,却被肃宗李亨勒令致仕,其真实原因,在今日马嵬兵变中已埋下伏笔。
玄宗此时已然明白,太子李亨名为诛杀杨氏,其实矛头已指向自己。自此入蜀已不可逆转,玄宗与太子李亨也就此撕开面纱,分兵各行其路。
唐明皇次日晨起,便留下太子,独自起驾入蜀。
一路艰阻,到达成都之时,回顾扈从官吏军士,共一千三百,宫女仅二十四人而已。
画外音:对于杨玉环被赐死在马嵬驿,坊间另有传闻。据说当时禁军主帅陈玄礼因怜贵妃貌美,且又忠心明皇,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与贵妃对换了衣裳,代替娘娘受死。其后高力士用牛车陈列假尸于天井,陈玄礼主持查验真伪,他人不得近前,因此得以蒙混过关。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亲信护送南逃,在吴淞口扬帆出海,到日本油谷町久津登岸,就此隐居。日本至今留有贵妃生活遗迹,并有大量学者坚执此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镜头转换,按下玄宗西逃,复说太子李亨。
太子拜送父皇西去,既率东宫卫队北上渡渭,一路之上风餐露宿,一旦遇有草动风吹,则便仓皇颠沛,惊魂难定,每过时而不得食。
这一日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带军入城设防,太子这才方得喘息,惊魂稍定。
歇兵数日之后,便有众臣提议:请太子殿下发放檄文,将各路平叛部队召集到灵武,分别设防,以此指挥勤王之师,继续抗敌,是为上策。
太子采纳众臣之策,既遣使节,分路赍檄而去。
众臣复又一齐上疏:今上犹在,擅自调兵便是谋反重罪。殿下既欲调遣天下各镇节度使勤王平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诚请太子即天子大位。
太子闻此,故作惊惧,不肯应允。众臣再三奏请,这才半推半就,准其所奏。
天宝十五年,西元七五六年七月。
李亨在众臣拥戴下于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却又恐天下物议,诸侯不服,又遣使赍表至成都,通报其父唐玄宗,并表示愿遥奉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为保社稷,至此无可奈何,遂退位为太上皇,命吏部尚书房琯与左相韦见素、门下侍郎崔涣前往灵武,正式册封唐肃宗为皇帝。
房琯字次律,河南偃师人,正谏大夫房融之子,自幼好学,风仪沉稳。
至德元年八月,太上皇使者在途,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已赶到灵武,前来勤王护驾,面见新帝,并请领取旨意。
唐肃宗见父皇昔日所拔大将肯向自己效忠,不由大为欣慰,遂当即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任河东节度使,并特加为北都太原留守。
此后郭子仪转战河北及关中,提调诸路王师,李光弼则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赶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唐肃宗检阅大军,发兵南征,前锋兵至彭原。
十月,房琯等终至灵武军,在顺化郡拜见李亨,陈述太上皇玄宗让位之意,并纵论当前形势,言辞慷慨。
唐肃宗因为房琯素有盛名,对其倾心相待。房琯也自负才华过人,以天下兴复为己任,主动对行在政务进行决断,俨然以当朝宰相自居。
房琯见获肃宗信任,急于表现自己才华,于是上表皇帝,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
唐肃宗大壮其志,便任命房琯为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一同征讨叛军,并同意其可承旨便宜行事,自己选择幕僚。
房琯欣然上任,遂选拔邓景山、李揖、宋若思、贾至、魏少游、刘秩等人,皆是一般善于空谈之辈,以为幕僚。
唐肃宗见其所用幕僚皆不知兵事,有些不甚放心,乃命兵部尚书王思礼为其副手。
房琯奉旨,遂祭旗出兵,分为三军:杨希文率南军,从宜寿进军;刘悊率中军,从武功进军;李光进率北军,从奉天进军。
却将军务全部委托给李揖、刘秩,并道:叛军骑兵虽强,怎敌我谋士大能哉!
因命中军、北军为前锋,于十月二十日抵达便桥。
安禄山潼关大胜哥舒翰,占领洛阳、长安两京,复派史思明、尹子奇等一班猛将急攻河北,各郡又相继沦陷。只有平原、博平、清河三郡,因防守坚固,一时未下。
唐朝兵将人心惶惶,不能振奋。
至德元年,冬十月。河北招讨使颜真卿见贼兵势大难敌,便与众人商议,只得放弃平原郡,向西渡过黄河,经崎岖小路来至凤翔,拜见肃宗皇帝。
李亨不怪颜真卿丢失河北,反赞其忠义参天,命为宪部尚书,又调任御史大夫。
此时朝廷正处于混乱状态,但颜真卿自就任以来,仍似太平时节依律治事,毫不苟且懈怠。武部侍郎崔漪、谏议大夫李何忌渎职无为,皆被弹劾降职,一时朝中肃然,略有生气。
十月二十一日,房琯率军东征,中、北两路前锋军至咸阳,在陈涛斜遇到叛军。
只因敌情不明,主帅房琯命扎营寨先行防守,以等待时机决战。监军中使邢延恩求战心切,一再催促,房琯无奈,只得命令出战。
那房琯学富五车,又多读兵书战法,便翻看史记左传经典,从中寻出春秋时车战之法,略加改动,便为自己独创奇策。
遂依书中所载,命以牛车两千乘为阵,正面进攻敌军主力;却命马步军于两翼护卫,作大鹏展翅之状。
叛军一见大惊,不懂此是何等阵法,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只顾顺着风势,扬尘纵火。
老牛怕火乃是天性,于是也二话不讲,回头就跑,冲向自家阵中。结果唐军大败,战场上人畜相互踩踏,死伤多达四万余众,仅有数千人逃出。
二十三日,后续大军兼程而至,领军主将杨希文至大帐参见元帅,请恕迟到之罪。
房琯雄心复起,欲报前日大败之仇,更雪丧师受辱之恨,怎顾得兵士远来疲惫,更不思志气低迷。遂又率南军与叛军仓促交战,再次大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南军及中军主将杨希文、刘悊相互商量,自觉跟着这样草包主帅作战毫无胜算,不知何时丧身战场,于是干脆率引残部,投降叛军。
房琯至此便似孙悟空失了金箍棒一般,手中再无可舞弄之兵,只得光身逃回灵武行在,向唐肃宗肉袒请罪。
唐肃宗长叹一声:先生如此大才,却使去舞枪弄棒,实乃寡人之过也。也更兼那些牛儿不听指挥,非干卿事。
于是饶恕房琯罪责,待之如前,命其招集散溃士兵,再图进取。
经此一战,东宫禁军及朝廷军马折损大半,已经毫无战力。唐肃宗由此只能倚靠朔方军为本,开始抬头仰视各路节度使眼色行事。
此时叛军已经进入关中,留守长安之京兆尹崔光远不发一矢,便向叛军献城投降。
安禄山遂派心腹孙孝哲带兵进入长安,并命上将崔乾佑率军北上攻取河东。崔乾佑迅速扫荡河东诸郡,复遣大将阿史那从礼乘胜追击,并率同罗、仆骨五千骑兵,复引诱河曲九府、六胡州部落等数万兵力,逼近灵州唐肃宗行在。
李亨大惊,急遣使求救于大帅郭子仪。
郭子仪问明咸阳战况,一边大骂房琯祖宗八代,一面与回纥首领葛逻支联手,自背后进击燕军。于是在灵武之东一战而胜,俘虏叛军数万,牛羊无数。
此战力挽狂澜于既倒,河曲之地终得平定。
字幕:西元七五七年,唐至德二年,正月五日。
大燕国军师严庄因不堪忍受安禄山脾气暴躁,对自己动辄鞭棍抽打,遂与太子安庆绪、宦官李猪儿合谋弑主,奋然杀死安禄山,并拥立安庆绪称帝。
叛军经此大变,于是诸将之间各不统属,战力剧减,大燕亦由此转向衰落。
镜头闪回,便说燕国宫变始末。
安禄山原本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只因战阵辛劳,备光映照,以至视力渐渐减退。至攻下洛阳后便双目失明,不能见物。
除此之外,安?山同时却又患有疽病,痛苦不堪。一来二去,则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
安禄山称帝后,因双目失明常居深宫,凡有军政要事,都通过国师严庄转达。
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不免遭受安禄山鞭挞,由此心怀怨恨。
又有贴身宦官李猪儿,因随侍内宫,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由此挨打最多,怨气更大。更兼皇帝喜怒无常,不知何时便被诛杀,只盼安禄山早死,自己也好脱离苦难灾厄。
时有宠妃段氏,为安?山生下一子,取名安庆恩。段氏自恃被安禄山宠爱,便常在燕帝跟前吹风进谄,欲以亲子庆恩替代庆绪太子之位。
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李猪儿难忍酷虐非刑,故此三人终于串通一气,决意谋害安禄山,以安庆绪篡代帝位。
正月五日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事前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
安庆绪自带东宫卫士,先命替下宫中侍卫,严把内宫门首,不许闲人进入。那宫中侍卫见是国师严庄和太子安庆绪,哪个敢于反抗?只得遵命退出内苑,任其自为。
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宫门之外,李猪儿身强力壮,独自手持大刀直入帐内。
当时安禄山正躺在床上,欲睡还醒,因听出是李猪儿脚步之声,并不疑有他,只问一句道:外面是何人聒噪,扰朕清静?
李猪儿纵至床前,狞笑道:陛下既嫌聒噪,此后便可终生清静矣!
遂对准安禄山腹部,猛然一刀扎入。安禄山大叫一声,急去床头摘取佩刀,却遍寻不见,原来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
安禄山既挨了一刀,便知大事不好,于是气急败坏,欲待拔下帷帐之竿自卫,却又拔之不下,乃对外大声喝叫道:今弑君者,贼由严庄!
喊叫声中,李猪又补了两刀,致血肠从腹部流出数斗。(本集完)
喜欢。
第三集 哥舒哭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