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情况很不寻常。”
此次事件无疑对薛礼颜面有所损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今他虽获金榜“当世战神”
的赞誉,却尚未建立实绩,正需以连胜巩固威名。
李存孝单枪匹马拿下汉中,无疑让渴望建功的薛礼心生不悦。
因此,可尝试从中挑拨薛礼与李存孝的关系,即便未能如愿,也能令其恼怒。
若此计不成,薛礼定会寻找新的目标,以彰显实力。
在汉中的三个潜在对手中,益州牧刘璋因新旧交替、局势未稳,无疑是最佳选择。
益州不仅战略位置重要,物产丰饶,且其北部门户失守,防御力大幅下降,正是立功良机。
待薛礼率军攻下益州,威望自然大幅提升,“战神”
称号也将得到验证。
戏志才话音刚落,程昱随即附和:“主公英明!益州内乱未平,确实是攻伐的好时机。
更何况益州缺乏强将,即便薛礼在此,也堪称无敌。
连枪王张任这样的名将都未能上榜,其他更是难以抗衡。
相较之下,关中的吕布实力更强,排名更靠前,这对薛礼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此番谋划,旨在利用现有局势,助薛礼迅速树立威名。
薛礼与吕布即将对战,但李存孝可能成为关键人物。
这令薛礼深感不安,因为他已失去机会争取汉**劳,若李存孝继续建功,他在西凉军中的地位将大幅下降。
因此,薛礼计划减少李存孝的出手机会,以稳固自己的权威。
这样一来,缺乏猛将守护的益州便显得脆弱不堪。
听闻此言后,曹操陷入沉思。
戏志才和程昱分别从战略价值与人性角度分析了局势,最终一致认为李存孝或西凉军的下一步目标将是益州。
尽管曹操也认同这一判断,但他并未立即做出决策,因首席谋士荀彧眉头紧锁,似有难言之隐。
当曹操询问荀彧意见时,却发现这位素来自信的谋士此刻神情困惑。
荀彧稍作思索后坦言心中犹豫。
曹操急切追问,而戏志才与程昱亦投去关注的目光。
荀彧的迟疑让戏志才和程昱感到困惑。
他们认为自己的计划无懈可击,不明白为何荀彧持有异议。
若非深知荀彧的能力,他们或许早已表现出不屑。
荀彧在得到主公认可后,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主公,李存孝驻守汉中的真正原因,是否仅仅是因为薛礼未到?”
曹操不解地追问原因。
荀彧进一步解释,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薛礼虽已到达汉中,但因特殊原因,让李存孝继续镇守,而薛礼本人则去执行其他秘密任务。
曹操听后更加迷惑,追问具体细节。
“究竟去做什么事了?!”
旁边的戏志才和程昱同样满是疑惑。
他们难以理解,薛礼怎么会把李存孝留在汉中,自己却悄悄离开。
荀彧也清楚这很难说得清,毕竟这只是他的直觉,并非确凿证据。
从逻辑上讲,戏志才和程昱的推测更为合理。
荀彧的判断似乎有些不靠谱,缺乏实际依据。
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内心深处的第六感让他笃信如此。
荀彧对自己的直觉一直颇为信任,即使无法解释,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自己的预感。
然而,曹操却不认同。
看着荀彧支支吾吾的模样,他感到十分无奈。
“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说薛礼可能已到汉中,只派李存孝代管,而他自己则秘密行事去了?可当你被追问时,却拿不出任何理由。
这难道不是在开玩笑吗?
曹操对荀彧的异常表现感到困惑。
以往,荀彧总是条理清晰、自信满满,从不曾像今天这般语焉不详。
尽管如此,出于对荀彧的尊重,曹操还是再次询问:“文若,你有确实的证据吗?”
他深知荀彧并无依据,否则就不会在初次提问时就陷入沉默了。
平时的荀彧是多么自信果敢,一旦分析起来便头头是道。
但这一次,他却显得格外犹豫。
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选择了发问。
荀彧不仅是他的重要谋士,这份尊重必须给予。
荀彧听出了曹操的质疑,只能尴尬回应:“主公,确实没有确凿的证据。”
“我只是刚才感觉如此。”
荀彧突然冒出一句关于薛礼的猜测,让曹操、戏志才和程昱都愣住了。
荀彧仅凭主观臆断就认为薛礼在做不可告人的事,这让他们哭笑不得。
喜欢。
第412章 这样的计谋无从谈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