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2章 这种反差令人唏嘘不已[2/2页]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坦然笑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在他眼中,吕布不过是个粗鄙的边境武夫,不足挂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作为太原王家的家主,王允对吕布的出身不屑一顾。
     尽管太原王家因西凉王而受损,被迫迁至关中,但凭借董卓的信任,王家仍备受优待。
     作为一门阀世家的族长,对出身低微的武将吕布心存轻蔑是理所当然的。
     王允以文人为傲,自认为是儒家学者,格外在意自己的声望,追求高尚品格,自然看不上粗犷无礼的武人。
     在他眼中,武将总是显得野蛮无知,缺乏教养。
     令人不解的是,这样的西凉王同样出身寒微,这使得许多名门望族对他多有偏见。
     尤其是西凉地处偏远,更被视作蛮荒之地,与中原正统格格不入。
     就在吕布因误解王允的好意而感激不已时,魏续突然提到宇文成都的特殊身份。
     金榜上称其为九天应元普化天尊转世,这番言论让吕布满心狐疑。
     他从未听闻此事,遂向王允求证。
     吕布恭敬地问岳父王允:“岳父大人见多识广,可知这金榜上‘九天应元普化天尊是何方神圣?”
     王允闻言一愣,他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心中疑惑却不敢示弱,在吕布面前强装镇定。
     思索片刻,王允随口胡诌道:“嗯,这个名号我倒是略知一二,似乎是天上的一位仙人。”
     吕布听罢,虽有些迷茫,但也信以为真。
     而王允心中窃喜,觉得自己成功蒙混过关。
     吕布感到震惊。
     尽管他并未完全明白对方话语的具体含义,但他隐约意识到,这个自称九天0.8应元普化天尊的存在,确实非凡。
     只有超凡脱俗之人才会使用这样的称号。
     宇文成都很可能是天界降临的仙人。
     这一念头让吕布心生恐惧。
     他开始后退一步,内心充满不安。
     自己刚才的行为简直荒唐至极!
     竟敢对一位下凡的仙人有所冒犯,这岂不是自寻死路?
     吕布越想越害怕,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怕的画面。
     他深知自己向来贪生怕死,这在他过往的经历中早已显露无疑。
     面对强敌,他常常选择妥协或逃跑。
     历史上,他曾因惧怕曹操的强大势力,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
     那时的他,毫无节气可言,与高顺、陈宫等忠义之士形成鲜明对比。
     吕布的懦弱与他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截然不同。
     谁又能想到,那位叱咤风云的飞将,竟是如此胆小之人。
     这种反差令人唏嘘不已。
     魏续在一旁观察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思索。
     吕布因受到王允的误导,深信宇文成都是神仙下凡,内心充满恐惧。
     与此同时,金榜继续更新,第五名高宠的出现并未引发太多讨论。
     高宠以惊人的武力值和辉煌战绩登上榜单。
     他是高家枪的巅峰传承者,曾多次以一敌多,轻松击败强敌。
     无论是面对凉州之战中的八健将围攻,还是北伐草原时独自闯入敌阵生擒单于,他的表现都堪称完美。
     其天赋异禀,甚至得到了“盖世霸王枪”
     的无双神技作为奖励,而他的阵营也获得了大量资源。
     相较之下,高宠的上榜显得平静无声,似乎并未激起其他势力的波澜。
     世人皆知高宠必将上榜,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诸侯列强,无人对此感到意外。
     人们从庞德与阎刑的历史战绩中得知高宠的存在,毕竟他能在十招内战胜这两位金榜上的顶尖高手。
     诸侯们则因曹操之言得知高宠,并在庞德和阎刑上榜后确认其地位。
     高宠最终位列金榜第五,这一成绩令人惊叹。
     即使在他之后,还有如吕布、裴元庆、宇文成都这般威名赫赫的人物,但高宠依然超越了他们。
     尤其让人震撼的是,高宠击败庞德和阎刑时并未全力以赴,这更凸显出他的实力深不可测。
     诸侯们得知此消息后,无不为之震动。
     高宠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起初,人们认为他能在十招内战胜庞德和阎行两位金榜武将,已足够令人称奇。
     然而事实证明,那不过是他在未全力以赴的情况下所展现的能力。
     诸侯们对他的实力有了新的认知,因为认真与否决定着实力的真正体现——认真则代表能力上限,而不认真则意味着更强潜力。
     尽管如此,谁也难以准确评估高宠的真实水准。
     仅凭他松懈状态下的表现来推断其极限,显然是不科学且毫无依据的。
     毕竟,实际能力可能远高于表面观察所得。
     消息传开后,不仅震惊了天下群雄,也让各路诸侯意识到局势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尤其是当得知高宠位列金榜第五时,所有人都对前四名的存在充满了敬畏。
    喜欢。
  

第392章 这种反差令人唏嘘不已[2/2页]